从4月起,昆明市将对全市工业园区进行清理整顿,通过提升园区发展环境、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产出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园区经济发展主平台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昆明市委常委会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清理整顿优化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的意见》。根据意见要求,昆明市将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定位,整合园区发展空间;分类整合园区,对同一行政区域内、区块相邻的园区进行重点整合优化提升,对一个功能区块上存在多个主体的园区,按照“一个主体、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原则进行空间整合和体制融合;制定《昆明市产业布局规划纲要》,强化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创新机制体制,各县区全面整合优化各类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一个发展平台、一个管理主体、一套班子队伍的管理体制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园区管委会主要承担经济事务,社会事务原则上交由所在地政府承担。
划定园区整顿范围 加大清理整合力度
按照国家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要求,昆明市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整合园区空间布局,清理整顿的园区包括:经国家、省、市、县(区)批准,划定一定范围、设立指定管理机构,进行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和招商引资的各类产业发展区域,主要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工业园区、市级工业园区,省级农业园区、市级农业园区,省级物流园区、市级物流园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市级旅游度假区等。
昆明市提出,将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县区各类产业园区清理整合力度。同一行政区域内、区块相邻的园区,进行重点整合优化提升。适合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产业园区,以国家级或省级园区为主体,整合各类产业园区,对省级以下各类“低、小、散”园区,加快整合或予以退出;对不适合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生态敏感脆弱县区,引导企业跨行政区域转移,原则上不再布局园区;对一个功能区块上存在多个主体的园区,按照“一个主体、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原则进行空间整合和体制融合。
同时,强化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分区和主导产业定位,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核心,实施大产业、大项目带动战略,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原特色农业,因地制宜确定重点领域,避免同质竞争,推动产业集聚、错位发展,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支撑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提升园区主导产业竞争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整合优化机制体制 提升水平完善服务
在创新机制体制方面,昆明市要求各县区要全面整合优化各类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一个发展平台、一个管理主体、一套班子队伍的管理体制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
要强化园区经济职能,园区管委会主要承担经济事务,社会事务原则上交由所在地政府承担。对国家级开发区的托管区,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所在地政府或第三方机构承担相应社会事务。加大简政放权,赋予园区管委会相应的市、县级行政审批和经济管理权限;市、县两级有关部门可在园区设置派驻机构,将本部门行政审批权限全部依法下放到派驻机构;采取市、县有关部门和园区相应机构领导间交叉任职的方式,提高园区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园区“一站式”服务体系和“一网式”办公系统,在优化办事流程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在提升园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水平上,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强化园区内外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布局和无缝对接,交通、城建、环保、水利、供水、供气、供电、通信、教育、医疗、商业、物流、公租房、经适房等基础及生活配套投资优先向园区安排,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承载能力。
加快园区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餐饮商贸、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实施特许经营,大力引进内外资,充分激活民资,多方直接融资,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投入,提升园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水平。
建立平台提供支持 加强引导纳入考评
为提升园区投融资水平,昆明市将制定出台《昆明市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支持园区建设实施办法》,完善市级投融资平台与园区联动发展机制,建立“资源整合、融资服务、经营管理”为一体的运行平台,将园区土地、特许经营权等优质资源,通过股权整合、直接投资等途径注入市级平台公司或园区融资平台,以平台公司为融资主体,扩大园区融资能力,为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借鉴外地好的经验,积极吸纳民间资本,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融资机构、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支持省内外开发区(园区)、大型企业、战略投资者与昆明市园区合作共建园区。
引导和支持大产业、大项目向以国家级园区、省级重点园区为主体的核心平台集聚。严控项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统筹全市土地指标、排污总量指标、能源供应、财政专项资金等要素资源,向核心平台倾斜。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对园区引进的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项目、高原特色农业重大项目,重点保障用地需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低效、低产用地退出机制,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纳入考评体系。
此外,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严格项目准入,严禁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进入园区;加大“腾笼换鸟”力度,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企业。加强环境整治,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全面推进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记者 李菊娟 张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