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是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在县域、关键在园区、潜力在民营。园区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如果这个平台和载体的作用不能充分体现,许多好项目、大企业就难以落户云南。”
日前,省工信委园区处处长浦丽合向记者说,今年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产业建设年,也是园区发展真正要上台阶的关键之年,园区经济对推动产业建设年的活动和千百亿园区的打造都至关重要。
十年磨一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昆明高新区和经开区的组建成立拉开了我省工业园区建设的序幕,但我省工业园区建设真正起步于‘十五’、发展于‘十一五’、跨越在‘十二五’,‘十二五’是园区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云南工业园区经济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态势很好。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工业园区、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5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拖,先后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09〕79 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0〕23号)等文件,全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从省、州(市)到县(市、区)都逐步形成了加快园区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发展格局,工业园区已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我省园区建设和发展,2009年我省机构改革时,在省工信委专门设立了工业园区处,负责指导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园区建设发展的理论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已完整建立。
浦丽合说,理论支撑、政策体系、考核评价对整个园区建设的管理、指导、服务、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加上省级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安排从1个亿到今天的3.54个亿,真正给我省园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起到了撬动和支持作用,园区基础设施、软环境建设、标准厂房建设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园区发展的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园区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
同时,我省还逐步探索园区发展奖惩激励机制,在园区建设发展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改革中大胆探索,部分园区实行了年薪制度,改变薪酬方式,把年薪和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如宾川县对园区管委会主任实行基本工资加年薪制,极大程度调动了园区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该园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迎来重大机遇
“目前,我省工业园区建成一定规模并纳入统计监测的有121家,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6家,省级工业园区64家,县市区级园区51家,还有少部分园区正在启动总体规划的编制,即将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
浦丽合介绍,从经济总量来看,去年全省纳入统计监测的118家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0%。园区吸纳的就业人员达到87.55万人,实现的工业产值7182亿元,规模以上增加值完成219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增加值的71%。
“‘十二五’是我省工业园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在这个重大机遇期,政策体系已经构建,支持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加之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从改革开放的末梢变成前沿,我们面向南亚、东南亚、印度洋广阔的市场前景,使我们的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具有更大的优势。”
经过1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已成为我省产业集聚集群的重要平台,成为我省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培育了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电力装备群,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信息、数控机床产业群,以安宁、禄丰、东川园区为代表的冶金、有色金属产业群,玉溪研和工业园区的装备制造产业群等一大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特色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态势。
待破的“瓶颈”
“针对园区建设缺资金、企业引进缺技工的突出问题。下半年,省工信委将启动‘银园合作行动计划’和‘园校合作行动计划’。组织金融机构和园区探讨合作模式,开展签订合作协议,推动金融资本进入园区,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
浦丽合介绍,同时将选择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工业技师学院作为首批云南省工业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进行试点,并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开展园区与职业技工院校的合作,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入园缺少技工人才队伍支撑的问题。
虽然有些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但在园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待解的问题。一是部门单兵作战未形成发展合力。二是工业用地价格居高。从全省了解的情况看,一亩低丘缓坡土地从“生”地变成“熟”地,成本在40万元左右,而我省实际供地价一般为20万元/亩,工业用地价格倒挂情况十分严重;三是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集群没有真正形成,园区缺乏竞争优势;四是项目落地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项目审批手续繁杂,林地指标有限,环境容量指标较少,中介机构不完善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五是园区建设发展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