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电子城、国药中生血液制品基地、希尔顿酒店、新加坡丰树物流、国际生态养生城……一个个重大项目如雷贯耳;江铃新能源汽车、东风云汽、普洛斯……一颗颗潜力“新星”星罗棋布,5年来,云南滇中新区(以下简称“新区”)腾起项目建设大热浪,挺起了经济发展“脊梁”。
5年来,新区始终坚持抓龙头、促集聚,发展动能显著增强,构建起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落地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好发展态势,以一座“产业新城”的姿态,饱蓄动能驶入高质量发展的航道。
精妙布局
为大发展打好基础
处在变局中的世界宛如一个巨大棋盘,要从中杀出一条坦途,不得不谨慎抉择,却又必须快速决断。此等棋局,既考验定力,又考验眼力。
纵观全盘,新区局势如何?从设立之日起,新区就承载着推动全省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产业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主线明朗,脉络清晰。产业发展和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基础息息相关。精准的片区功能定位、科学的产业发展布局将在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新区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大力实施“533”产业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汽车及高端装备、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5大高端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高端商务和总部经济、商贸及现代物流、旅游和健康服务3大现代服务业集群,高水平打造安宁工业园区、杨林经开区、空港经济区3大千亿级产业园区平台,着力构建布局优化、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以项目大建设推动新区实现大发展。
——产业高地,星罗棋布。随着一批产业项目纷纷进驻,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各大产业的发展定位,逐步形成了具有新区特色的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了以“四车一中心”、临空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链集群、国门商圈现代服务业集群为代表的多个产业聚集区。
安宁市围绕石化产业集聚集群,同步引进新材料、装备制造、商贸、文旅等项目,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千亿级工业园区规模进一步壮大。嵩明县聚焦汽车产业延链强链,同步引进装备制造产业和文旅产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空港经济区依托临空区位优势建链成群,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高端商务和总部经济等产业。
——兵强马壮,势头强劲。重大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一批高精尖项目也是你追我赶。中石油项目累计实现产值1210亿元,云天化聚丙烯和异辛烷建成投产,祥丰30万吨合成氨点火试生产,北汽(昆明)新能源汽车项目具备量产能力,通过国家工信部生产准入审查。江铃新能源汽车下线新能源乘用车950辆。东风云汽一期试生产车辆900余辆,云南轿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引入中关村电子城、京东方、氮化镓、中国中药、国药中生、普洛斯、云南出版集团等项目,产业优势日益突出。
可以预见,精妙布局下,发展新动能正在酝酿。
项目云集
绝不是偶然
重大项目云集,接连落子新区,为什么?靠什么?
除了看好新区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角色,对未来新区成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的判断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新区在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从税收扶持、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上市融资等方面帮扶企业做大做强,逐渐凸显新区后发优势,着力打造面向我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的政策洼地及投资高地,集中力量培育“产业尖子”,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
众多项目纷纷落地新区,从签约、开工到投产,见证的是新区服务项目建设不断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的“滇中速度”。
众所周知,项目建设既是“稳定器”,更是“推进器”。然而,一个项目要落地,有着繁复的审批程序,也可能遭遇不少难以预料的困难。如何解决这种桎梏,提升项目落地效率?新区在推进过程中总结了两大 “妙招”:
其一是优化审批环境,当好“服务员”。以“环节最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风气最好”和“服务无距离、业务无差错、工作无积压、企业无投诉”为工作目标,着力提升企业获得感。
其二是优化配套,当好“领航员”。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动态监测,对重大项目逐个精准调度,做到每个项目有人管、每项环节有人抓,确保按时序进度完成建设任务。
正是新区将企业视为“自己人”,将项目视为“心头肉”,将心比心,才会从“痛点”出发,主动提出解决之道。
昆明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对此深有体会:“新区对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回复中从来不说‘不’,行动上总追求‘快’,第一时间帮助我们解决。”
帮,就要帮在难处。京东方是重点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服务小分队驻点零距离服务,那段时间,新区工作人员几乎天天和他们“泡”在一起,及时高效在一线解决各种问题,当了解到该项目存在电力专线方面困难时,新区负责人立即协调解决,有效保障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早投产达效。王辉感慨万千,“‘保姆式服务’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对于这种高效又暖心的服务,我们由衷点赞。”
从不说“不”的背后,饱含了新区广大干部为推进项目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项目建设怎么支持都不为过!”这是新区人的共识。以问题为导向攻坚,全员抓项目。在新区,有一股“举全员之力、动全员之策”抓项目的氛围。
除了主要领导亲自抓,还做到了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帮扶、一张图纸作战、一套清单管理、一个小组代办、一个微信群调度”的“五个一”服务模式,形成人人抓项目、项目人人抓的局面。
扶上马
还要送一程
如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考验着政府与企业的智慧和能力。
新区制定了优于西部其他新区、具有滇中特色的普惠性招商引资政策,并针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制度,从税收扶持、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上市融资等方面帮扶企业做大做强,逐渐凸显新区后发优势,着力打造面向我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的政策洼地及投资高地。
新区紧密结合《云南省推进企业上市倍增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瞄准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准上市企业,组织申报一批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重点骨干企业入库培育,进一步优化完善综合扶持政策,推动重点企业加速成长,扶持推进更多新区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
优化完善产业培育扶持机制,对已入区企业从企业规模、管理模式、经营业绩、创新能力、增长潜力等方面遴选认定行业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和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政策支持、财政扶持、优先配置关键资源等方式,支持鼓励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此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孵化器和双创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互联网科技产业园、信息产业城等项目建设,高标准打造滇中科技创新园,积极开展临空产业园“产业大脑”平台试点建设,推动产学研各方开展深度合作和就地成果转化运用,全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示范高地。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中小企业的数量、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落实好省委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22条和省政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2条等系列政策,推动传统和低端产业转型升级,吸引鼓励民间资本扩大投资,支持重点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逐步培养一批民营骨干企业,把新区的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新区一位负责人如此总结:“服务项目不分大小,查办问题不留死角,解决难题不留钉子,企业满意服务至上。” 如此姿态,如此决心,怎不令人心潮澎湃。当项目会战奏起凯旋之声,当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袭来,当项目立区的路径愈发明晰,我们从未如此自信地迈入下一段征程。
记者李思娴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