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沿边”和“跨境”两大特色,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按照“高标准谋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切实当好沿边开放发展排头兵”的要求,加强与红河综合保税区、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发展,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加工制造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中越经济走廊创新合作示范区。
深化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走入红河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前来办事的市民和客商络绎不绝。拿到新更改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市民叶源非常满意:“只用提交身份证、公章、营业执照,跑一次就办完所有手续,真是省心省力省事。”
叶源感受到的高效率,只是“红河速度”的一个缩影。“中心大力推行‘一门审批、一窗办理、一网通办和一枚印章管审批’,目前进驻综合服务中心事项700余项,累计办理政务事项27万余件,办结率达100%。”中心负责人向伟介绍。
一年来,红河片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证照分离”改革1143件;推行企业开办“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审批模式,推广使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手册》;扎实推进政务服务“集中办、网上办、自助办、一窗办、并联办、一次办、免费帮办”;推行“会议协调、并联审批、互不前置、负面清单管理”审批模式;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全力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短缺的困难。红河片区迅速行动,与辖区内多家银行开展“银税互动”合作,为纳税信用良好的企业办理“银税互动”金融产品,帮助企业降低疫情期间资金周转压力,渡过难关。
为了让入驻企业感受到家一样的便利和温暖,红河片区还建立了工作专班制度,现已推动35个总投资约344.13亿元的重点项目签约,已完成26个项目的公司注册、税务登记等企业落户工作。
转型升级
探索沿边发展新模式
2020年1月1日,南溪河口岸自行车通道关闭,延续多年的“自行车推货过大桥”景象彻底结束,边民互市贸易迎来“智慧物流+跨境电商”的全新时代。
在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红河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解凌云向记者介绍:“全新的跨境物流电商形式强化了与海关、银行等部门的沟通对接,流程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规避了以前一些货物管理中存在的难点和盲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输成本。”
4月,河口口岸通过试点二级批发市场联动边民互市业务,银行仅用30分钟就为19位边民线上批量办理跨境结算资金14.97万元,并开具出云南省首笔15.74万元的边民互市商品二次交易增值税专用发票。
红河片区政策法规局局长熊波介绍:“创新采用的边民互市全流程电子化跨境结算模式,通过多系统数据交互、全流程电子化结算的模式将与边民互市相关的各类产业联系起来,打造完整的金融生态圈,进一步提升了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行走红河岸边,记者最大的体会就是创新成为开放发展的新引擎:建立外籍人员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网化”管理,促进外籍人员在区内就业、停居留、经营等便利;“一室两国”双边应急协商会晤机制,成为沿边地区双边政府更加便利、快捷、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中越边境跨境车辆保险代查勘及定损合作机制,提升红河片区跨境车辆保险便利化,切实保障往来人员、车辆及货物的保险安全。
一年来,红河片区突出政策复制创新、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繁荣等三个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探索沿边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以创新为引领,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产业齐头并进。截至目前,对照《总体方案》涉及红河片区的147项试点任务已启动127项。在第一批上报26条经验案例线索基础上,初步形成14个经验案例,对照国务院公布实施的223条复制推广改革试点成功经验已复制推广56条。
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红河片区正进入“丰收季”。截至目前,红河片区注册企业1747户,其中,内资企业1730户、注册资本145.44亿元;外资企业17户、注册资本金5243.62万美元。合盛硅业、广东猫屎咖啡、顺朝商贸、清泉农产品落地河口,开票金额达6.48亿元,实现税收1365.9万元。
本报记者 李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