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郎晶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云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破除制度藩篱,在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人才各方面创新模式、放权松绑,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营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发展生态,为云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截至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19.62万人,比2010年增长1倍多,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达到13.8%,人才密度为10.1%,人才贡献率达18.02%。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继2017年3名省高层次人才成功增选为“两院”院士后,2019年,郝小江研究员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在滇两院院士达到11人,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同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各类人才实现大幅增长,云南省2010—2020年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指标任务全面完成。
制度松绑激发创新活力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中心杨崇林、张建团队是一个人才聚集的一流团队。两位主要负责人是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优秀学者,17名研究员均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聚集阵容得益于云南大学在引才体制上的“松绑”。中心主任杨崇林说:“学校为我们招人开辟了绿色通道,人才通过学术委员会评审后,就可报送学校直接批准。”
近年来,我省出台多项政策对云南大学人才制度改革给予支持,包括支持学校编制管理改革、自主聘用工作人员、推进专业技术评审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等。2016年以来,云南大学累计引进各层次人才150余名,其中柔性引进院士6人,实现了学校高层次人才短期内的成倍增长。特别是2019年4月,省委、省政府聘任中科院院士方精云任云南大学校长,成为我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活水源源奔涌,人才活力才能竞相迸发。加快形成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的激励机制,才能在“人才竞赛”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近年来,我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结合机构改革,将人才工作职能写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三定”规定,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以“放权”和“松绑”为核心,一个个步子大、亮点多、措施实、投入高的人才新政频频出台,掀开了云南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新篇章。
201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核心内容包括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等。
2018年3月,“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出台,以人才新政吹响人才集结号。“两个计划”聚合和集中释放全省所有人才支持政策和改革成果,在经费保障上,实行“叠加支持”;在编制管理上,实行“带编引进”;在职称职数上,实行“单独核定”;在人才服务上,实行“特殊礼遇”;在政策支持上,实行“特事特办”……目前已有1862名各类人才入选,他们正在云岭大地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实现价值。
据统计,近年来我省配套完善了100多项制度文件,以品牌整合、统筹联动、政策衔接、活力激发4条路径为抓手,推动云南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深水区挺进,具有云南特点、区域竞争力、闭环全面的人才政策和制度体系基本构建成型,云南人才的制度优势正在转化为实际效能,人才品牌竞争力日趋凸显。
配套完善100多项制度文件,以品牌整合、统筹联动、政策衔接、活力激发为抓手,推动云南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深水区挺进
柔性借智汇聚天下英才
人才工作,以用为本。近年来,我省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多渠道开展“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为我省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上海市退休教师王捷就是我省柔性引进的人才之一。2018年3月,借着临沧市实施“引智入临”“柔性引才”战略的契机,他回到12年前曾经支教过的沧源民族中学担任援建校长,兼任高二年级执行校长。一年多以来,和其他援建老师一起推动当地教学模式改革,手把手指导当地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佤山的孩子圆梦大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截至目前,临沧市共从中东部发达地区引进8个教育帮扶团队、27个医疗卫生团队,148名退休名校长、名师和知名医疗专家,有效破解了欠发达地区人才短缺困局,全市8个县(区)平均县域内就诊率由84.4%提高到91.45%,2019年全市普通高考一本上线考生首次突破2000人大关。
2016年8月,我省出台《云南省柔性引进人才办法(试行)》,确定了顾问指导、兼职服务、项目合作等“柔性引才”方式,先后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腾冲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丽江市建成5个“云南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基地”。每年还举办“云南人才周”“高层次人才云南行”等活动,努力实现柔性引进的人才与云南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智力合作等多方面合作。
以国家人才项目、教育部滇西扶贫、省院省校合作、滇沪滇粤合作、中国工程院定点挂钩等帮扶机制为契机,我省与上海等地建立退休人才“二次开发”合作机制,柔性汇集高端退休人才智力,与9家海外机构签订“海外引智工作站”协议。2019年以来,共有11名院士、130余名省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柔性引才活动与4个州(市)达成46个重点智力服务项目。
拓宽人才工作视野,我省成功举办了四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先后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多家国(境)外引智机构、5700多名高层次人才参加洽谈,搭建了一个常态化的国际人才交流平台。仅2019年第四届国际人才交流会就签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协议30余个、合作项目30余个、协议总金额4.5亿元人民币,许多项目已经落地并顺利开展。
建成5个“云南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基地”、与9家海外机构签订“海外引智工作站”协议
诚心关爱得人才更得人心
“来云南的时间越长,我就越喜欢这里,她如同我的第二个家乡。”泰国孔敬大学教授梅塔·瓦那帕是世界知名的反刍动物营养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专家。2018年3月,他获得由云南省外国专家局签发的首张《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这个为期10年、可多次入境的人才签证,让梅塔获得了最长有效期、最长停留期、最短审发时间和最优惠待遇等多方面便利和支持。如今,他还邀请行业内的专家与他一起到云南工作和生活。
为了让人才扎根云南,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诚意礼敬人才、厚待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把尊重和爱护人才体现在行动上、细微处,得人才,更得人心。
2016年,出台了《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办法》,联动教育、税务、住建等13个部门,以落户、税务、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27项服务为重点,畅通绿色服务通道,打造人性化、精细化、高品质化的“一站式”服务。
如今,我省对引进人才,按条件分别给予50万元至200万元一次性工作生活补助;给予各类人才每年1.2万元到20万元不等的特殊生活补贴。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子女入职云南省所属事业单位,人社部门以“考核直聘”方式办理。符合条件的人才在云南省内机场、高铁站出行(到达)时,享受贵宾通道服务;本人携父母、配偶、子女进入云南省所属旅游景点,最多可免6人门票……一项项务实、贴心的政策让人才备感温暖、贴心,解除了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以27项服务为重点,打造“一站式”服务保障措施,对引进人才按条件给予工作生活补助、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家属给予贴心政策
为人才成长提供土壤养分
2018年9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青年人才李多入选我省“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国家流感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学习。研修期间,他参与了流感中心多个研究课题与监测项目,并完成了H7N9禽流感病毒应急检测技术3个不同平台的验证工作。基于这段经历,回到云南后,李多解密了我省第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全基因序列,对于云南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是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加强西部地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我省积极用好这一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争取政策支持,扩大培养名额。自2003年以来,我省已先后选派了16批294名学者到国家重点科研院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知名医疗机构、东部发达省区相关单位研修学习,加快了人才培养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
着眼大力培养基层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我省还开展了“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每年从县及县以下的教育、卫生、农业科技单位中,各选派100名业务骨干到省级对口单位进行专业进修,2014年以来已投入经费9000万元,培养了1800名基层业务骨干。开展云南省优秀贫困学子奖励计划,每年奖励考入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的云南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科学生5000元,2014年以来,共有23064人获得云南省优秀贫困学子奖学金,受助学生达67003人次,奖励资金3.35亿元,其中奖励少数民族优秀贫困学子1.39亿元。
鼎力支持人才发展事业,我省给予引进人才领衔的项目经费支持最高可达500万元;给予人才领衔的团队项目经费支持最高可达3000万元;给予全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经费1000万元。真金白银的投入背后,彰显了云南以事业引人的诚心、爱才惜才敬才的初心。
重视技能人才培养。近年来,我省建设了世赛训练基地,打造高质量实训师资队伍,选送学员到高水平地区学习锻炼……2019年,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耿家盛获得我国技能人才最高奖项“中华技能大奖”;2名技能人才获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和铜牌,实现我省在该项技能比赛中奖牌和金牌零的突破。
成长关怀还体现在政治引领上。近年来,在全省广大知识分子中组织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省委组织部每年牵头举办“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省情研修班”和省委联系专家轮训班,每年对近千名各类人才进行培训,进一步激发了人才爱国奋斗精神和建功立业情怀。
“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选派300名业务骨干到省级对口单位进修,2014年以来培养了1800名基层业务骨干
搭建平台精准服务发展
人才工作只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体现其生命力和价值。近年来,我省人才工作更加突出精准、务实导向,紧紧围绕全省战略发展布局,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服务大局搭平台、想办法、添举措。
在不久前重新开放的九寨沟景区,工作人员戴着亮风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R眼镜对入园游客进行测温,只需0.5秒即可快速获知实时体温,一旦超过37.3摄氏度还会触发报警。今年2月以来,亮风台的AR测温眼镜订单增长超过200%。亮风台总部设在上海,其创始人兼CEO廖春元博士是云南昭通籍人士。2018年他回到云南设立分公司时,得到了云南的大力支持。亮风台(云南)人工智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入驻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的企业之一,获得了3年1200平方米办公场地免租扶持,仅2019年就获得了高创园总计217万元的人才项目扶持资金。
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是我省聚合省市人才政策全力打造的人才特区。目前,已有44家企业入园,引进国家级人才25人,省级人才74人,省级创新团队7个。每一家入园企业都由高端人才领衔,在双创项目、人才政策、人才发展资金、办公及住房、科研平台载体、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可获得省市区3级政策叠加支持。仅2019年,高创园就向入园企业人才兑现各类补助4000余万元。
近年来,云南先后出台了《支持滇中新区引才聚才六条措施》《云南省园区人才支持行动计划》,重点引进一批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的战略急需紧缺人才。同时,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建设,逐步形成“平台+人才+项目+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推动人才链与创业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8大重点产业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近700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2亿元,带动群众增收5000多万元,帮助1万多名群众脱贫。截至2019年底,全省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6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1个。
紧紧围绕服务全省脱贫攻坚大局,开展“专家服务团”工作,整合14个行业分团力量,聚焦深度贫困县人才智力需求,开展技能培训45.19万人次,助推贫困地区各项事业发展。2015年至2016年,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开展“人才扶贫行动”试点,推动11名专家前往独龙江乡开展实地调研,选派2名专家常驻指导产业发展,为独龙族整族脱贫奠定了人才基础。2018年起,整合省级专家服务团力量,聚焦27个深度贫困县人才智力需求,选派各行业专家采取项目化形式集中攻坚。2019年,实施了迪庆怒江脱贫攻坚人才支持专项行动,从省直部门和昆明市、玉溪市精准选派98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工作队驻点支持,帮助提升当地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农民院士”朱有勇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为全国科技扶贫典范,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用一个能人,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扶一个贤才,拓一个领域,强一番事业。几年来,随着各项人才优势政策叠加,人才资源红利释放,跨越赶超的云南正成为群英荟萃之地,纷至沓来的天下英才在这片热土挥洒激情、追逐梦想,为云南高质量发展凝聚了磅礴力量、注入了不竭动能。
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已有44家企业入园;全省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6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