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澜(沧)高速公路澜沧江大桥。
晋宁腾俊国际陆港。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
乌东德电站。
本栏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李继红 杨峥 茶志福 通讯员 李文圣 摄
本报记者 胡晓蓉 李承韩
重大项目建设是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缩影,也是决定未来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在实施“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和“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谋划一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工程,提出实施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形成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梯次递进的重点项目实施格局,会同各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协调服务,切实加快项目建设,以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以高质量项目支撑服务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集中力量 补齐短板
“十三五”以来,我省不仅实施了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也着手实施了沿边高速公路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目前正在稳步推进。截至2019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6000公里,排名全国第12位,高速公路网密度1.52公里/百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24位,仅为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35%左右,与高水平的“外联、内畅、互通”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不匹配,交通运输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促投资、稳增长、补短板、增后劲,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仍是我省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我省仍需要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发展处处长王彦伟表示,高速公路作为我省投资领域的重点,仍需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和建设速度,因此有必要实施县域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增强供给、补齐短板、提高效率,强化、完善县级节点间的互联互通,消除“断头路”和“单通道”,适应新时代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为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十四五”期间基本补齐高速公路短板,为集中精力补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他方式的短板创造条件。
“省委、省政府决定推进的‘双十’重大工程与持续实施多年的‘四个一百’重点项目,以及2019年启动的‘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行动计划,构成了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项目体系。”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郭金华说。
围绕“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行动计划,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我省重点项目的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更新一次。近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各相关部门,对2019年发布的“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进行了梳理,已经有一大批项目实现开工,完成投资近2000亿元。同时,对已经开工和近年暂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剔除了一批,并结合当前应对疫情补短板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增补了一批,形成2020年版“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这些项目,将是争取各方面支持、开展招商引资、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的重要基础。
记者了解到,我省即将出炉的2020年“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将推出525个重点项目,突出特点是大项目占比明显提升。525个项目中,总投资50亿元(含)以上的项目232个,100亿元(含)以上项目146个。
放眼全省,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逐步补齐了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带动作用不言而喻。昆楚大铁路干线开通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运营效益最好的高铁线路之一。总投资677亿元、于2017年开工建设的九大高原湖泊综合保护治理工程,立足于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关联性,紧扣改善水环境质量、削减污染负荷核心目标,力求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九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综合治理,将全力支撑彩云之南绿色发展。智能电网建设是云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和推进“数字云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的智能电网,已实现了电网和电力数字调度、智能控制,利用大数据对用电进行智能管理,实现了绿色用电。通过运用数字技术,科学预测供需,精准调度水、火、风、光发电,同时扩大省内用电,拓展外送电量,基本解决了水电弃水问题。有效促进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大幅缩短用户获得电力时间。“十四五”期间,我省还将投资100亿元用于智能电网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主动感知、安全高效、决策智能的数字化绿色智能电网,构建以电为核心、开放合作的能源产业体系。
创新机制 提速发展
为高效推动基础设施“双十”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主导作用,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创新两个机制”“建立两个机制”作为推进“双十”重大工程的具体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护航。
创新项目推进机制方面,我省建立“1+2+1”的创新推进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护航。即:成立一个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的云南省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双十”重大工程的组织领导、统筹谋划、机制创新、推动落实,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统筹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大困难和问题;形成“一位领导、一套专班”两个“一”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责任限时化的落实机制,确保“双十”重大工程高效推进;设立一个综合协调服务推进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及审批服务工作,协调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定期调度,定期形成项目进展报告上报领导小组。
创新项目合作机制方面,针对我省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特别是新开工项目,在争取进入国家盘子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放开投资准入条件、推进混合所有制等举措,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积极稳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和管理。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方面,为缓解项目融资难,在积极争取中央建设资金、统筹安排各级财政资金的基础上,我省将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通过成立“双十”重大工程融资对接服务团、建立针对性的授信审批机制、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加大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等措施,为“双十”重大工程提供资金保障。
“为高效做好融资服务工作,我们将成立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及监管等部门组成的‘双十’重大工程融资对接服务团,确保金融机构第一时间介入,并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周民欣介绍,对“双十”重大工程,将采取针对性授信政策,统筹并倾斜资源优先支持其授信需求,实现信贷快速审批、快速发放的绿色通道流程。根据项目业主单位征信情况,在政策范围内尽量下调贷款利率。同时,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双十”重大工程的信贷支持,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对贷款规模较大的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多样化金融支持,确保贷款资金来源稳定。
建立审批服务机制方面,高效的审批服务机制需要各行业主管部门靠前指挥,结合职能职责加强对下指导、向上衔接、横向联动,相互配合,高效推进项目前期谋划,审批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属国家审批项目,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汇报衔接,准确掌握审批动态,采取专人盯办、专人跟办、专人推办的方式,争取国家加快审批;属省级权限的审批项目,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审批时间进行总体控制和把握,根据审批需要研判、督办、协调处理审批环节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牵头建立集中协商审批机制,提高审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