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产业方兴未艾。
本报记者 朱海 摄
凤凰生态公园秀丽宜人。 本报通讯员 陆忠 摄
热电汽循环利用生产豆制品。 本报记者 李秋明 摄
本报记者 胡晓蓉 通讯员 蒋朝晖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远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推动城市转型带动经济转型,取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的新突破,实现了从“一煤独大、黑色经济、污染之城”到“多元支撑、绿色发展、生态新城”的华丽转身。
“以前成天灰蒙蒙、臭烘烘的开远市城区如今蓝天白云,满目绿树成荫、鲜花常开。”在开远市民心中,如今的开远是最美的。
开远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因煤而形成的火电、化工、水泥等行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也是名副其实的排污大户,被列为全省18个城市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远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推动城市转型带动经济转型,取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的新突破,实现了从“一煤独大、黑色经济、污染之城”到“多元支撑、绿色发展、生态新城”的华丽转身。
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开远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已从2014年的87.7%提升到2019年前三季度的98.5%。2017年以来,开远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水功能6个监测断面达标率均为100%。此前公示的2018年度云南省县域经济分类考核评价初评结果显示,开远市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10强县”监测综合排名第二名。
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双推进
按照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思路,在探索中,开远市大力培育绿色经济,不断培育新优势、营造新环境、集聚新动能,闯出了“产业+生态”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激活传统火电产业,开远市积极探索和实施“热电联产”模式,建设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实行电、汽、水集中供应和污水集中处理,整合周边原本“小、散、弱”且高污染的42家豆制品企业入园规范发展,有效降低发电能耗,每年减排污染物2万余吨、废气10万余立方米、集中处理污水90万余吨,实现了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双丰收”。2019年1月至10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2.45亿元,同比增长42.28%。
通过挖潜创新,开远市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先后支持红磷、解化、华新水泥等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改力度,从2018年起,分3年实施解化酸性气环保深度治理、红磷27万吨/年磷铵装置尾气治理等10个技改项目,倒逼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推动企业产值增长10%。
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同时,开远市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以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两型三化”发展为目标,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于2016年12月启动轻工产业园建设项目。2017年5月,轻工产业园引进电子信息、服装、轻纺、食品加工等企业16户,2018年实现工业产值10.3亿元。2019年1月至10月,轻工产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24.73亿元,同比增长137.47%。
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
“现在家里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花卉每年有一笔收入,自己在企业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在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的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非洲菊项目基地,说起自家的致富经,社区居民王丽菲充满自豪。
近年来,开远市创新工作思路和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招商引资,创新投资方式和合作模式,实现了产业大发展、政府零负债、企业有效益。2019年6月,开远市建设以花卉为主导产业的第一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目前,在建成的约5000亩园区内,已入驻国内领先农业龙头企业19户,并与世界高端花卉领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广水肥一体化、潮汐灌溉、精准滴灌等先进技术,实现污染零排放,辐射周边规模化种植4万余亩,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发展,带动农户就业2600余人。
据了解,2019年1月至10月,开远市高效现代农业园生产切花2.08亿支、种苗1.6亿株、盆花260万盆,实现花卉产值4.45亿元,全年产值预计可达5.1亿元。
在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共赢、相得益彰。记者了解到,2016年8月,开远市启动实施凤凰湖“城乡一体”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用14个月的时间从石漠化的荒山、石头山、垃圾山和废水塘中“凿出”3500亩凤凰生态公园,建成“一山一湖一湿地”生态核心区,实现了“荒山石山变青山,浑水浊水变秀水”。
围绕生态核心区域的打造,当地念好“山字经”、做足“水文章”,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路径,着力改造提升凤凰生态公园周边环境,建设体育创意产业园、生活物流园等一批项目,带动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育、健康娱乐等服务业集聚发展。
据介绍,目前开远市正在依托凤凰生态公园积极推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项目,着力推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和高品质旅游景区,让宜居宜业宜游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