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内动力生产车间。
江铃新能源汽车昆明基地。 记者赵伟摄
云南白药气雾剂生产线。
美编王丽娜/制图
时间是最伟大的记录者,总是忠实地记录着奋斗者的足迹。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用了7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昆明市的工业经济也实现长足发展,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当主力、做先锋,实现了从小变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曾在昆明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当时的机械、光学行业处于中国工业领先地位。1978年,昆明钢铁厂、昆湖针织总厂、昆明纺织厂、昆明电缆厂4家工业企业率先实行亏损包干,拉开了昆明地区工业企业改革序幕。
“七五”“八五”期间,昆明推行轻工业发展战略,以烟草、五金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有色、冶金、装备、电力、烟草、五金、家电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1992年开始,昆明设立了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和杨林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正式起步,工业发展的载体建设加强,绝大部分工业企业进入园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重要理念,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高质量发展、突出补齐短板,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质效双升”良好态势。
工业规模持续壮大
70年一路走来,昆明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昆明已成为云南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达到1266.94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51倍,较上年增长13.6%,占全市GDP比重的24.3%、占全省工业总量的2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位。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714.94亿元,增长36.4%。其中,实现利润总额222.6亿元,增长29.1%,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走过80年发展历程的昆钢,2018年实现了36亿元税收、发出了38亿元工资、为银行贡献了30亿元、为社会贡献了18亿元。
项目建设进程不断加快。2018年,围绕昆明市的主导产业,宝能汽车制造、紫光芯云产业园等154个项目落地;东风云汽异地搬迁技改、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京东方OLED微显示器等53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烟草加工新技术及重组烟草配套产业化、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一期、智能装备产业园等38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
企业实力逐步增强。201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3户。其中,云南中烟、中石油云南石化等5户企业产值超100亿元,云南滇金、云南白药等8户企业产值超50亿元,贵研铂业、昆药集团等36户企业产值超10亿元。注册在昆明市的境内上市企业达25户、港股上市企业4户、新三板挂牌企业64户,境内上市企业数、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分别占全省的69.4%和72.7%,居全省首位。
园区发展再掀新篇。全市共规划建设工业园区16个,其中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经开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12个。昆明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昆明经开区、五华科技产业园、安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呈贡信息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的信息产业专业园区,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6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70.71亿元,增长7%,增速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6%,实现利润总额127.94亿元,同比增长12.7%,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70年来,经过精心培育和发展,昆明工业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门类单一、规模较小发展到现在的门类齐全、特色突出,形成了涵盖37个工业大类,以烟草、冶金、化工、非烟轻工等传统产业为支撑,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
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茁壮成长。生物医药领域培育云南白药、滇虹药业、华大基因等一批近百户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占到全省总量的近一半,昆明成为全国五大疫苗制造中心之一。金属新材料领域聚集了一批以云南贵金属集团、云南锡业集团等为代表的稀贵金属新材料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高科技领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也具有较高声誉。云内动力打造的高速车用柴油机生产基地成为昆明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一张名片;中船重工昆明705所3D打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昆船生产的机场行李分拣成套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等等。
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步伐加快。化工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在大型化工装备、大型高浓度磷复肥装置国产化技术集成、湿法磷酸增产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冶金产业形成以钢铁、铜、铝冶炼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昆钢、云铜、云铝、中铝昆铜等一批重点大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企业转型发展。非烟轻工业在粮油、肉食加工、花卉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实力的龙头企业,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企业相继落户昆明,以嘉华食品为代表的鲜花饼特色企业稳步发展。
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219家、市级375家,形成了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级为基础的三级企业创新体系,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载体。中铁高新装备股份公司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铁路大型养路机械装备研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云内动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国内领先的多缸小缸径柴油机及天然气发动机技术。
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完善。2016年至2018年,全市淘汰重点行业落后产能钢铁74万吨、水泥246万吨、造纸10.94万吨、玻璃9.72万重量箱、硫酸8万吨、有色冶炼3.36万吨、磷化工31.54万吨、焦化130万吨、24门以下砖瓦窑54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从2015年底的1.51吨标准煤降低至2018年的1.3吨标准煤。全市单位GDP能耗三年累计下降20.6%,提前两年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昆明七甸产业园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昆明云内动力、云南铝业、云南九九彩印等5家企业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着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呈贡信息产业园区)为核心区,大力发展区块链、5G等数字经济。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网络能力明显提高。截至 2018 年底,新一代光纤网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主城区“全光网络”全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及行政村4G 网络覆盖,禄劝县、寻甸县、东川区贫困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18 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 261.9 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 986.85 万户,其中 4G 网络用户 888.17 万户,3G 网络用户 61.27 万户。国际通信出口局完成升级改造,国际语音疏通国家增加至 8 个,昆明成为继全国北上广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通信业务出口局。
数据汇聚应用初步显现,政务民生服务能力增强。昆明已在政务和民生服务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方面开展了探索。政务服务领域,截至 2018 年底,市级部门已有 44 个部门、共 403 个业务系统实现上云,各政府部门依托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平台进行智能化治理,初步实现了部门联动管理。电子政务网、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公众服务平台、政民互动平台、投资昆明平台、社会保障卡信息网络平台、智慧城管系统平台等一系列政务服务平台投入使用。
信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数字技术产业快速提升。昆明信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18 年,昆明信息产业实现规模 284.36 亿元,同比增长 32%,智能终端产业快速发展,闻泰科技、常瑞科技等智能终端项目加速落地。同时,昆明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已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在光电、机器人、通讯、软件服务、硬件制造等领域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数字融合应用加速渗透,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昆明经济社会发展与数字技术深入融合,已涌现出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绩。昆明统筹推进数字技术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农业、工业、旅游和跨境贸易等多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积极支持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云南铝业、昆药集团等一批企业成功申报为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项目。
“70年砥砺前行,昆明工业在栉风沐雨中结出了硕果、创造了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围绕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和工业‘4+4’重点产业培育,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实现工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活力激发,在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征程中扛大旗、挑大梁。”展望未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小平信心满满。
记者殷雷报道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