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凤龙湾阿拉丁小镇。记者杨艳辉摄
昆明农博会上展出新鲜有机蔬菜。 记者李海曦摄
安宁八街玫瑰。资料图
思想的火花再次在高原春城激荡。
9月5日,作为第15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的2019云南乡村振兴论坛在昆明召开。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分享各自精彩观点,互动交流,并认为,乡村振兴无疑是昆明发展最大的“开发区”,应进行全盘统筹、布局,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特色小镇具有里程碑式价值
据本届论坛的组织方——昆明市农业农村局政策与改革处处长王力介绍,此次论坛是昆滇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行各业、各方各面的一次系统性、全局性的成果分享和智慧碰撞。8位与会嘉宾从“绿色食品牌”打造、促进农民增收、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建设、绿色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和党建工作等多个角度出发,分享观点、共同提升。
论坛上,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教授叶文认为,云南城镇化率偏低,小镇是城市—小镇—乡村社会生态系统重要一环,具有纽带作用,是降低城乡二元化结构梯度的必然选择。特色小镇的大力建设,对小镇建设所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昆滇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将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
换句话说,特色小镇是城市侧和乡村侧的黏合剂,将城市和乡村发展融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进而带动乡村振兴。但是,放眼看看海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案例,产业发展无不是特色小镇的核心。无论是国内的以旅游为特色的乌镇模式、以影视为主的横店模式,还是国外以玩具制造而兴旺的丹麦比隆小镇、以世界香水之都闻名的法国格拉斯小镇,这些成功特色小镇的建设都是实体产业先行、产城相融。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排在第一位,这表明,特色小镇可以面向目标乡村构建契合实际的产业,从而促成乡村一二三产业更好地粘连与融合。
事实上,昆明在近年已先后着手建设了斗南花卉小镇、嘉丽泽高原体育运动小镇、凤龙湾阿拉丁小镇等9个特色小镇,并逐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渐强的小镇。
出台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对论坛上呈现出的观点和意见,王力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昆明市一直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立足实际,积极主动谋划并启动乡村振兴工作,始终做到强化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等“五个强化”。
一直以来,昆明市都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到重要位置,及时组建昆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办,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市乡村振兴办公室设置规划、产业、生态振兴等10个工作组。在组织领导上形成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专项小组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办统筹协调、各部门共同协作的工作格局。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昆明还强化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目前,已构建“1+1+8+18+N+X”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及时启动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编制,围绕1个战略总体规划、1个空间规划和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农村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提升、社会治理等8个专项工作方案,编制昆明市乡村振兴战略系统规划体系,包括《昆明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和8个专项工作方案。
与此同时,昆明聚焦产业兴旺,强化产业发展主抓手作用,突出“高原”“都市”“现代”三个昆明农业特色特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其中,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上,花卉、蔬菜、水果、林木、农产品加工、中药材等九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综合效益不断提升。仅2018年,昆明农业增加值222.95亿元,增长6.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17元,增长8.9%;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亿元,较好地推动了昆明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顶层设计
将出台创新实验区工作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部分地区已探索出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实现路径。北京、上海等地已实践探索出一条依托大都市辐射带动乡村发展的振兴之路,浙江实践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引领乡村发展的振兴之路,西南地区的四川也实践探索出一条依靠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发展的振兴之路,而昆明与中国农业大学于日前签订的“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的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显示,双方将实践探索一条依靠都市驱动、制度创新的乡村振兴道路,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参考依据。
从5方面探索实践
王力表示,开展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需要在一定区域内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甚至突破现有的一些政策规定。目前来看,计划在全市范围内选择6个村庄进行创新实验,以符合中央鼓励各地进行创新的精神,风险完全在可控范围。此计划虽然村庄数量不多,但取得的经验将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推广,意义十分重大。
与发达地区相比,昆明城镇经济社会的辐射能力不强;与西南地区相比,昆明的农村发展活力不足。同时,昆明正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人口、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向城镇集聚,造成昆明实现乡村振兴的难度加大。
因此,开展实验区建设,主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如何破解当前制约昆明市乃至全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难题进行创新探索。具体来说,将从确保粮食安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农村公共服务5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其中,粮食安全问题是要破解如何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何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如何保护基本农田等难题。农村产业融合则是要破解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如何将产业的主体利润留在农村,政府以什么形式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等难题。
或突破现有政策
上述这些问题无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深水区”“硬骨头”,如何才能有序有效推进、达到预期目标呢?中国农业大学相关专家建议,昆明应实施高位统筹,全面领导统筹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任务。同时,进行相应授权,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上级党委、政府授权创新实验区自主开展创新实验,需要突破现有政策,无需审批但需报备。建议成立创新实验区建设办公室或工作专班,实施市级财政资金统筹安排,以及吸引社会资本,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创新实验区建设。
目前,昆明市与中国农业大学正在开展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顶层设计——编制《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方案》,并按照每个村庄确定一个总目标、若干个分目标,每个分目标下有若干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内容对应若干措施,每个措施都能产出效益的逻辑框架进行编制。该方案目前正在紧张修改完善中。
此外,开展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将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高校指导的原则,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相互配合和互为补充的工作格局。
■发展案例
新发展理念
引领季官振兴
由“村改居”到“一步城市化”改造后,官渡区季官社区如何从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发展到人均年收入不低于 4.5万元?官渡区季官社区隶属昆明市官渡区官渡街道,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80人,流动人口35000余人。据官渡区季官社区党委书记陈雁介绍,2009年“村改居”工作实施以前,村民主要以农业种植谋生,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季官社区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之路,带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和村民致富增收,一举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一步城市化”改造后,季官社区着眼长远,利用地处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力探索发展新型社区支柱产业,打造集商业购物广场、写字楼、酒店于一体的7万平方米商业中心及临街商铺。按照集体资产股份化、经营管理企业化、收益分配股红化原则,探索“社区+公司”双向一体管理机制,实现集体产权变股权、村民做股东。开发云南新经济产业孵化园、云南滇创季官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增强集体经济可持续营收能力,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同时,面向全区外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包括企业管理和国内贸易、物资供销、商务信息及知识产权咨询等服务,进一步带动区域发展,为“双创”开门铺路。
值得关注的是,季官社区还制定了社区发展3年、5年和10年规划,先后把建设美丽宜居新村、带动村民增收、发展社区产业、创新社区治理和打造品牌特色作为短、中、长期的阶段性重点任务来抓。动员村民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筹集资金建盖回迁安置房,严把建筑质量关,确保村民住进规划合理、户型舒适、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小区房。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和市场化运作下,季官社区的集体经济的“账本”越来越厚,社区良性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足,呈现总体平稳、动力提升、活力增强、潜力增大的良好局面。“社区集体经济收益每年在5000万元左右。”陈雁说,每年年底,季官社区党委及时召开股东大会明确收益分配原则,拿出一定比例的收益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包括社区各项公益性事业费用支出,剩余部分按股东持股进行分红,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股东每人每年可享受不低于2万元的保底分红,随着集体经济滚动发展,保底分红水平还将持续提高。按照每户4人、2个劳动力计算,每户保底分红不低于8万元,所分配2套小户型回迁安置房租金收入每年不低于3.5万元,就业于本社区的,劳务收入每年不低于3.3万元,合计每户每年18万元,人均年收入不低于4.5万元,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陈雁表示,季官社区建设开发的云南新经济产业孵化园、云南滇创季官产业园以及新经济小微企业孵化园基地,预计未来3年内新经济项目入驻200个以上,创业融资10亿元,资产规模达到100亿元。这不仅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奠定坚实基础,还将为季官社区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记者观察
战略实施需要“顶配版”资源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写入新的党章,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简而言之,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战略突破口,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扩大内需,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新动能。但是,现实中依然有许多阻碍或瓶颈需要突破,需要新的资源供给。
众所周知,乡村振兴是一项既系统又繁复、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性目标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已经出台的《昆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深入践行乡村振兴“七个之路”,扎实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打造打响打好“世界春城花都、中国健康之城、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五大品牌,推进城乡融合共荣一体化发展,努力走在全国乡村振兴前列。
从供给上说,昆明市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还需要有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组织资源等各种“顶配版”资源作为支撑,为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本版稿件首席记者廖兴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