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曲靖交出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答卷
2019
09/06
08:49


新型工业化企业——驰宏锌锗

珠江源头潮正涌,攻坚号角浪浪高 。本报记者从“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曲靖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经过艰苦奋斗,曲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曲靖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云南省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阔步迈入了高质量转型发展、谱写伟大中国梦曲靖篇章的新时代。

宣威:向现代农业强市阔步迈进

宣威,因火腿而闻名,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矿藏、秀美的风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宣威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一个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近年来,宣威市深入实施基础夯实、产业发展、城乡提质、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和强化保障“六大”工程,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宣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难,贫穷落后、缺衣少食。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工业和第三产业几乎是从“零售价”开始,195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2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3元。70年来,宣威经济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跨越。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80.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343元,分别是1952年的968倍和323倍。

近年来,宣威始终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推动农业提质、工业转型、三产提速,加快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目前,宣威农业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同时,以“一县一业”为抓手,着力推动宣威火腿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全市火腿及关联产业产值达35亿元。

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多年来,宣威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液态金属产业。液态金属产业产值达3.7亿元,已经成为宣威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第三产业提速发展。近年来,宣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尼珠河大峡谷、杨柳历史文化旅游小镇、西泽乡村旅游小镇等景区景点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农村电商蓬勃兴起,现代物流、商业网点布局正加速推开。

城乡:从破旧落后到美丽现代的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宣威城乡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城区面积只有0.4平方公里;今天的宣威,主城区规划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9.8%,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夯实发展基础,城乡面貌跨越发展。多年来,宣威市始终坚持打基础、拓空间、优环境、增后劲,全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普宣高速、宣曲高速、沾会高速宣威段等建成通车,内通外达、互联互通的大通道格局正在形成。宣威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宣威即将进入“航空时代”。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迈入Ⅰ型小城市行列。

人民:从温饱不足到美好生活的跨越

70年来,宣威始终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全市总人口数、粮食产量、在校学生数、卫生机构床位数、汽车拥有量分别由1951年的46万人、0.73亿公斤、2.96万人、20张、3辆分别增长到现在的155万人、8.6亿公斤、25.66万人、6118张、17万辆,群众生活水平一天一个样。

2018年,宣威全市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326元、12091元,分别是1983年的85倍和45倍,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就业保持稳定,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法治宣威、平安宣威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开展,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2019年,宣威市将实现56526名贫困人口脱贫、246个村出列,全市脱贫摘帽。今年以来,宣威市紧紧围绕全市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坚持发展举措围绕脱贫攻坚制定、产业培育围绕脱贫攻坚布局、项目建设围绕脱贫攻坚推进、工作力量围绕脱贫攻坚部署,调集一切资源、整合一切力量,统筹推进脱贫摘帽工作。

宣威市围绕“村出列”,全力补齐短板,对照新修订的贫困村出列“七条标准”,经过反复排查梳理核实,今年计划出列的246个贫困村在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网络宽带、通广播电视、有标准化卫生室、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方面已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宣威市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力争全市256个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围绕“县摘帽”,着力提升脱贫成效,把巩固脱贫、防止返贫、提高脱贫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漏评、错退等问题。同时注重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进一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加快行为习惯养成,切实提升村容村貌,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接下来,宣威市将继续围绕‘云南现代农业强市、省际间节点城市、中国火腿美食文化名城’的定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继续谱写新时代宣威发展新篇章。”宣威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云锋表示。

陆良:爨乡展新颜

陆良县地处滇中腹地,是云南第一大平坝,是爨文化的发祥地、陆良八老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陆良迈出了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质量与效益相得益彰、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2018年与1952年相比,生产总值从2909万元增至175.68亿元,增长603倍;财政收入从142万元增至21.26亿元,增长1496倍;固定资产投资从5万元增至136.5亿元,增长27.3万倍;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400元、14860元,分别是1984年的68.3倍、52.6倍。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陆良经济百废待兴、工业一穷二白、商业凋零萎靡。如今,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79:5:16优化为34:27:39,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先进县。

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蚕桑、蔬菜、食用菌、玉米制种、秋冬马铃薯等产业规模和效益位居全省前列,蔬菜产业园带动1万余人就业,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生产、销售、冷藏、运输为一体的百亿产业集群,先后荣获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高原特色食用菌产业大县,成功申报以蔬菜产业为主的“一县一业”试点县,正全力创建“全省绿色食品牌示范县”。

陆良县围绕提升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五化”水平发展蔬菜产业。201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0.2万亩,总产量135.5万吨,产值27.3亿元。目前,已集中建成占地370亩的“中国陆良蔬菜冷链物流园”,共有冷库476座,具备年收购600万吨蔬菜的产能,并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2500吨的蔬菜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理中心。陆良蔬菜产业从业人数达20万人,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8821户、户均增收7143元,蔬菜年加工产值40.5亿元,综合产值突破了百亿元。

“在蔬菜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打造中,我们将围绕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以绿色发展为主要任务,力争用3年时间,发展成为全省蔬菜产业标杆,争创省内知名、国内闻名的‘陆良蔬菜’绿色食品牌,推进陆良蔬菜大县向蔬菜强县转变。”陆良县委副书记、县长胡选坤介绍。

新型工业进程加快。打造了44平方公里的“一园三片”工业园区,在全省率先实现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成功跻身省级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列,先后入住蒙牛集团、李子园乳业、米高钾肥、宏源煤焦化等109户企业,以园兴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良好。

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目前,陆良县民营经济实体3.6万户、从业人员近10万人,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53.6%,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五峰山国家公园、滇中健康城建设不断加快,彩色沙林、白水塘、丝绸皮革城成为靓丽名片,陆良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明显提升。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老城区改头换面、新城区迅速崛起,70年来,陆良实现了由4条老街到“双20”的华丽转身。目前,建成区面积达20.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5万。

新中国成立以来,陆良人民先后实施了西桥炸滩、万人开挖南盘江工程,用锄头、铁锹在平地上开凿了34.5公里的南盘江。通过多年工程治理、截污保洁、河长制的实施,南盘江基本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陆良圆满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水利改革试点任务,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农田水利综合改革路子,被称为“高原水乡”“鱼米之乡”。

县城东南西北四个出口逐步畅通,城市管理迈入法治化、精细化,占地1100亩的同乐公园成为城市“会客厅”,东西护城河实现引水入城,东联西进、南北延伸的城市发展框架全面形成,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宜居品质和文明内涵不断提升。

坚持规划引领、融合城乡,先后完成了大莫古特色商贸集镇、龙海红色幸福家园、板桥凉州古镇等重点集镇建设,实施了美丽家园、省级规范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乡村清洁工程,逐步解决“只建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支撑、美丽乡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为着力解决美好生活需求,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陆良县规划超前,基础先行。自2016年开始,在全国征集“滇中健康城”规划方案,通过比选,确定项目规划控制面积8.77平方公里,建设周期8至10年,总投资260亿元。自2018年3月开始,通过拉框架、打基础、修道路、搞绿化、建公园、强亮化,目前已完成投资15.05亿元。

在陆良县龙海山上,有8位老人用31年时间植树造林13.6万亩,成就了30年如一日甘于寂寞、无私奉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陆良八老”精神,成为“森林陆良”建设的缩影。近年来,陆良县不断继承和发扬“陆良八老”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铁心保护、铁腕治理、铁面问责,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反馈问题扎实整改,路域桉树、非煤矿山、裸露坟墓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南盘江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历史遗留铬渣全部处置完成,西桥老工业片区实现“项目只出不进、排量只减不增”的总量控制,陆良退出全省重金属污染县行列。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陆良的山更美、水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陆良县将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和‘麒沾马’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西南蔬菜加工贸易中心、全省绿色食品牌示范县和曲靖新型工业化增长极、曲靖南部区域中心城市。”陆良县委书记张光彦表示。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