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保山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正当时
2019
08/16
11:14


保山中心城区



昌宁田园风光

保山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通讯员 吴再忠 钊思伟 龚祖金 张国君 摄



老外游和顺

本报记者 李建国

近年来,保山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高质量跨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扎实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保山古称永昌,地处滇西咽喉,历来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保山四季如春,森林覆盖率达65.8%,素有“春城中的春城”之美誉。保山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处于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两大国际通道的交汇点,具有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独特优势。

审时度势,保山市提出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推动保山高质量发展,确立“到2035年把保山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一座160平方公里的、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滇西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

“三城”定位开启现代化大城市新征程

地处滇西边境的保山,素有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历史传承。保山虽然地处边疆,却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方,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保山具有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的空间、历史、文化、文明等基础,保山人民具有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智慧沉淀。”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说,保山提出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既是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也是满足保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推进保山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最有力手段。

近年来,保山经历了以工业和城市加快发展为主要动力催生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不仅如此,保山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后发优势、以“51+49”“10+3”等为标志的改革创新优势正变得越来越清晰,保山跨越发展前景可期、面临“蝶变”。

2018年10月,省政府批复同意《保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了“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简称“三城”)的城市定位,要求保山“充分发挥保山市作为滇西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2035年,保山中心城市发展到160平方公里、160万人口的城市规模获得了政策支持。

赵德光介绍,保山市把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作为当前及今后发展的奋斗目标,并以此来统筹谋划打赢三大攻坚战、打造“三张牌”等全局工作,既是保山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保山发展要求的总抓手,还是保山人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

赵德光表示,保山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就是按照“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定位要求,把中心城市建设成现代化大城市作为最具体的抓手、最有效的途径、最核心的引擎,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使全市从“小城带大市”向“大双心”引领转变,形成“双心带动、全域共荣、城乡协调”的新局面。

在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工作中,保山市坚持统筹谋篇布局,确定发展目标。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即2020年出形象,2025年成规模,2035年达目标。

保山市坚持找准发展规律,明晰建设路径。以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带动全市城市发展,发展空间上是从“易罗池时代”迈向“青华海时代”,发展阶段上是从农业文明时代迈向工业文明时代,发展规模上是从农村分散时代迈向城市集中时代,进一步明确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理念和路径。

近年来,保山市紧紧围绕建设山水田园城市的定位,依托森林公园建设,积极修复东山、西山的生态功能;依托青华海国家级湿地公园为水系核心,构筑坝区整体水系,将河塘湖堰打造成高原坝区景观水体;依托坝区田园风光整治和保护控制,形成城田镶嵌、相拥共生的田园城市景观;依托“三个万亩”(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万亩东山森林公园、万亩农业观光园)、“一河一路一带”(东河生态廊道、大保高速保山坝区段生态廊道、东绕城高速绿化带)生态廊道建设及公园绿地建设,形成多层级、多形式连山通水的生态空间系统;依托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

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保山市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通过深入挖掘保山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历史文化精品工程,展示保山城市特色,树立保山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围绕建设开放创新之城的定位,保山市坚持全面开放,对标新时代、放眼国内外,着力“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发挥保山作为滇西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保山建设成为联动周边、服务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城市。

保山市还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主体聚集、创新资源聚合、创新服务聚焦、新兴产业聚变,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推动各类园区、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载体,汇聚人才、企业、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

“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是保山当前最大的热点,获得了全市人民最广泛、最热烈的支持。建设大城市,事虽难干则必成;实现新跨越,路虽艰行则必至。”赵德光坚定地表示。

“两个走在前列”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

历史悠久、区位独特、文化厚重、资源富集、优美宜居一直是保山给外地游客最直观的印象。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战略决策,并要求保山走在全省前列。

今年以来,保山市坚持高质量与高速度发展相统一,把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保山市聚焦硅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目标,着力打造水电硅材一体化示范区。以品牌化、规模化为带动,坚持绿色、生态、有机标准,推进茶叶、精品咖啡、中药材、果品、蔬菜等绿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保山市充分发挥生态、地质、地理、气候及旅游资源优势,按照“一圈一环一线”旅游发展总布局,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深入开展旅游革命,全面实施“旅游+”行动,进一步提升“一部手机游云南”保山板块,推动旅游与医疗、康养、健身、休闲等全方位融合发展。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保山建设成为全省绿色能源开发利用主功能区、绿色食品规模生产主产出区、健康生活目的地消费主承载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保山要做成三件事情:即把水电硅产业做成千亿级的大产业,确保绿色食品有3个以上能做成百亿级的大产业,推动腾冲旅游产业进入云南省的第一梯队并做成千亿级的大产业。”赵德光表示。

为了在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中走在全省前列,保山市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城市综合承载力,着力建设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公路,推进厕所革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我们将集中用3年左右的时间来打造,推动美丽保山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为建设滇西边境中心城市、现代化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保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说。

目前,在全市38.95万贫困人口中,已有33.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龙陵、昌宁两个县实现摘帽退出。“当前,我们就是要始终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精准发力,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饮水、居住、就医、上学等困难,在确保脱贫质量的前提下,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力争2019年将剩余的135个贫困村退出,让5.5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全市脱贫目标。”杨军表示。

“一线两园”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和中缅油气管道穿境而过,保山成为全省唯一具有双向开放通道的州市,在国家能源和贸易安全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保山逐渐从开放末梢成为沿边开发开放的前沿。

近年来,保山市围绕构建“丝路永昌”开放体系的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构建保山到曼德勒之间的“一线两园”内外发展平台,推动保山在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先行先试、走在前列。

“一线”即保山到缅甸曼德勒的交通网络,“两园”即境内的保山工贸园区“园中园”、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园中园”和境外的保山曼德勒缪达经贸合作区、保山密支那经济开发区。

“把保山工贸园区‘园中园’、腾冲边合区‘园中园’作为境内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把保山曼德勒缪达经贸合作区、保山密支那经济开发区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保山市工信局局长刘志胡表示。

通畅、开放、包容、温润的保山,正沿着古老的南方丝路,执缰牵马,再起征程,建设开放创新之城。

目前,保山市“一线两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保山工贸园区及“园中园”建设已初具规模,共入驻企业129户,其中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入园企业达68户,用工2万多人。2018年,园区完成非电工业投资75.6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5.91亿元,被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10个千亿园区之一。

保山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一期已完成投资约1亿元,改造建成4000平方米标准厂房,2户国内企业已入驻。二期8.9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已于2019年5月全面动工。

保山密支那经济开发区已与缅甸克钦邦政府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两个园区均被纳入云南省重点支持的10个境外园区,列入“中缅经济走廊”早期收获项目。

2019年,保山市预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9亿美元,增长22%。

据介绍,下一步保山市将加快“一线两园”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扎实做好工贸园区物流园项目、保山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二期项目、“一线两园”境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申报、PPP项目入库及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园区功能配套、扩大园区发展规模。

保山市还将积极推进保山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保山密支那经济开发区各项工作,建设1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配套服务设施,促成一批新的对缅投资合作项目,推动猴桥—甘拜地跨境经济合作区项目实施企业与缅方签订项目合作开发协议并取得投资许可。同时,完善口岸联检设施,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开展产品通关行活动,做大做强边民互市。

保山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未来,一座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将会吸引更多的四海宾朋前来投资兴业、追梦圆梦。

新闻链接

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2020年出形象,中心城市达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编制完成中心城市遗存遗迹保护规划,全面完成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保山段资源普查工作;“一线两园”产业聚集、开放创新平台初步完善。

第二阶段,到2025年成规模,“阡陌有序、田园美丽、河湖清澈、土壤肥沃”的山水田园城市初步成形;中心城市文物遗迹得到较好保护,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保山段资源研究与利用工作取得成果;“一线两园”对跨越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完善。

第三阶段,到2035年达目标,中心城市建成规模160平方公里,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滇西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城市;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保山段力争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市建设成为创业宜居、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的对外开放合作、对内协同创新的城镇集群。

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三个十”

坚持好十条标准:城市交通一体化、城市环境园林化、城市管理法治化、城市居民知识化、城市产业服务化、城市中心城区再造化、城市信息数字化、城市活动国际化、城市发展个性化、区域城市共生化。

理好十大关系:“大”与“小”的规模关系、“远”与“近”的空间关系、“实”与“虚”的精华关系、“高”与“低”的天际关系、“疏”与“密”的布局关系、“浓”与“淡”的色彩关系、“快”与“慢”的速度关系、“上”与“下”的同步关系、“生活”与“生产”的先后关系、“新”与“旧”的投入关系。

实施好十个先行点:以路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园为主的休闲空间建设、以生态修复和治理污染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学校医院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体现历史文化名城为主的文化街区建设、以商业为主的服务设施建设、以社区为主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产业服务中心建设、以体现山水田园城市为主的田园风光建设、以坝区人居环境整治为主的美丽村庄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