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27年栉风沐雨 昆明高新区 潮平岸阔新程起
2019
08/14
10:48


昆药集团生产线。昆药集团供图



贵研铂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美编王丽娜/制图



高新区新城产业基地。

一路坎坷,一路荆棘。一路拼搏,一路前行。

27年前,1992年10月,昆明高新区初建,没有资金,没有土地。昆明市政府赞助了20万元启动资金,向云南省政府借款200万元,云南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这样在五华区的金鼎山启航了。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昆明高新区经过27年的努力,已成为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作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一直奔跑在自主创新的最前沿。率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率先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始终以培育产业核心,不断推进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贡献高新力量。

2019年上半年,昆明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1月至6月,完成园区主营业务收入 1170亿元,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引进市外资金71.5亿元,利用外资5195.25万美元。

百舸争流千帆竞,潮平岸阔新程起。昆明高新区27年砥砺奋进的华丽蜕变,是伟大祖国建设和发展改革洪流中一朵激扬的浪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昆明高新区将致力于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高新产业聚集区、改革创新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继续用智慧和汗水谱写新时代的“高”“新”篇章,以新的更大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产业立区

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27年来,昆明高新区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在建设规模、经济总量、地方贡献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西区(五华黑林铺片区)5平方公里已开发完毕,实现产城融合,成为昆明主城的有机组成部分。东区(呈贡马金铺片区)86.88平方公里经过近10年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承载功能不断增强,产业新区已初步形成。

从1992年起步时2.09亿元的园区总收入,到2011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省首个总收入过千亿元的园区,2018年园区总收入达2146亿元,经济总量稳步壮大;从1997年高新区金库成立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18亿元,到201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56亿元,昆明高新区经济贡献日益显现,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一系列不断递增的经济指标见证了园区发展壮大的轨迹。

昆明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产业为立区之基,持续推进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特色不断显现。有色金属王国、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等云南省独有的矿产和生物资源,为高新区发展特色产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集中精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特色产业,形成了生物医药大健康、金属新材料、IT和现代服务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布局。目前,园区上100亿元的企业4家,上10亿元的企业22家。高新技术企业210家。规模以上企业74家。上市企业10家、“新三板”企业17家。聚集了一大批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

下一步,昆明高新区仍将紧紧围绕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总体布局,首位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以“生物多样性——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着力抓好四个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培育一个品牌,大力提升生物医药发展质量。转型发展金属新材料产业,以催化功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特种功能材料为发展重点,逐步弥补金属新材料产业贡献下滑的缺口。加快发展IT及现代服务业,更加关注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大力培育智能图像处理、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以更加先进的IT技术和更为优质的服务质量,助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科技强区

高位助力高创园全速运行

27年来,昆明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打造人才高地。创办了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等科技孵化平台,先后获批国家新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基地。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共计2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73个。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13个。院士工作站19个,专家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14个。在科技创新和智力的坚实支撑下,园区始终保持着健康稳步发展的好势头。

下一步,昆明高新区将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供给质量。盘活孵化资源,提升孵化水平,推动孵化器职能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实施好“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建设”项目,整合、协调园区龙头企业研发、创新资源,搭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辐射带动的科技支撑平台,提升园区双创水平。力争R&D经费投入强度增长15%。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链条,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支持贝泰妮等企业到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科创板及“新三板”挂牌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在昆明高新区成立以来,昆明高新区高标准定位高创园,按照“聚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高层次人才,转化一批有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探索一条以创新驱动助推云南跨越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一个具有云南特色、国内领先水平的双创品牌”的目标,全力推动高创园快速发展。

目前,昆明高新区围绕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建设支持方案,配套出台《昆明高新区、云南省高创园人才政策十条》《昆明高新区、云南省高创园博士后人才培养办法》等,统筹构建省、市、区级人才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从双创项目集合支持、人才政策叠加运用、人才发展资金专项扶持、办公及住房有效支撑、科研平台载体搭建、创新创业服务跟进6个方面对入区人才及项目给予支持,为高创园全速运行奠定良好政策基础。

昆明高新区还将实行人才专员制度,出台《云南省高创园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管理办法》,提供涵盖人才政策宣传、创新发展助推、项目申报协理、人才工作联络等管家式人才服务。通过推行联系走访制、动态调整制和例会交流制,协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工作和生活难题,量身定做人才“服务套餐”。健全内部工作机制,建立多角色的任务分配模式,做到“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都是替补角”,所有工作人员分工不分家,全力推进落实高创园日常管理工作,确保了企业人才项目申报落地的正常运行。

改革兴区

创新招商方式担当发展主责

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改革是高新区不断发展的灵魂。27年来,昆明高新区坚持以改革为发展之魂,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建区以来,昆明高新区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精简高效的管理服务机构,实行“一幢楼办公、一个窗对外、一条龙服务”的直通车式服务,倡导规范、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打造投资创业的沃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探索投资项目容缺后补、“2.5项”审批改革,致力于营造“爱商、亲商、安商、护商”的良好环境。建立了“管委会+指挥部”的项目建设和工作推进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全员聘任聘用制,推行KPI考核模式,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迸发。

下一步,昆明高新区将积极探索符合园区特点的管理模式、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完善考核办法,突出重点指标、重大项目、重要工作,重奖一线和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以项目数量、工作业绩、质量效果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薪酬体系,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

同时,将抢抓发展机遇,加大腾笼换业力度,围绕云南省发展八大产业、打好 “三张牌”以及昆明市"188"重点产业布局,突出园区特色,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上市公司、大企业,在引进规模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方面有新突破。坚持“外引”“内培”结合,支持园区现有企业和项目做大做强,培育和孵化本土企业和项目,双向发力,实现增量扩容、存量提升。按照“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发展规划、一个专业园区、一个平台公司、一支专门队伍”的组合招商模式,深耕产业链,延伸上下游,以产业耦合度和互补性为方向,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完善领导带头挂帅招商、职能部门专业招商、重点区域驻点招商、借助外力委托招商的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以推介会、签约会、政策宣讲等方式,提高园区知名度、政策透明度,吸引各界客商关注度,营造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

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环境提升为载体,以打造“高新铁军”为基础,不断推进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郭曼报道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