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宜良 美编王丽娜/制图
世界公路奇迹68道拐。
花乡水城宜良。
河湾村彩色稻田。本版图片由宜良县委宣传部供图
7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回望历史,宜良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用智慧和汗水走出了一条从独立到富强的崛起之路,走出了一条改天换地创造人间奇迹的辉煌之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宜良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打造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东部新兴发展极迈出了坚实步伐。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一组光荣和辉煌的数字诉说着宜良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1949年,宜良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248万元,1978年实现5768万元,2008年猛增至70.5亿元,2018年达到185.36亿元,约为新中国成立时的824倍,年均增长10.38%。县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766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8.51亿元,年均增长12.49%。2016年、2017年宜良县连续两年入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
产业发展持续壮大
宜良一直是云南省粮食主产县之一,也是昆明市优质烤烟、蔬菜、畜禽、花卉等生产基地。改革开放至今,农业发展一直稳居全市前列。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529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80.22亿元,增长约151倍,先后荣获“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烟叶收购先进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中国生态美食之乡”“中国花卉苗木之城”“云南省商品鸭基地县”等多项荣誉称号。工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水泥、建材、冶金及有色金属加工、化工、箱板包装等传统产业为基础,饲料、籽种、农特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为特色,先进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42户发展到2019年的429户,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78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28.06亿元,年均增长13.7%。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并逐步向“云南省旅游强县”的目标迈进。目前,宜良县打造了1个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九乡风景名胜区、1个3A级国家旅游景区——岩泉寺风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森林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小白龙景区、1个省级旅游特色小镇——九乡旅游特色小镇、1个省级旅游特色村——小哨野生菌生态旅游村以及河湾、马蹄湾、麦地冲等一批创意网红景点,其中河湾村于2018年入选农业农村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特色村庄”、2019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全县旅游接待人数从1989年的8.7万上升到2018年的165.3万,旅游综合收入从73.6万元上升到6.2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69.4∶16.2∶14.4,调整为2018年的25.9∶26.6∶47.5。
改革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长期以来,宜良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滞。从1950年到1978年的28年间,宜良在全省第一批开展整风运动和“四清”运动,成为全省第一批土地改革运动试点县,在西南地区首家成立农村互助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改革开放40年来,依托滇越铁路的交通优势,宜良大力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宜良县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开展“改革发展落实年”活动,统筹推进109项改革任务,率先在全市开展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盘活”了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2018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2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先进单位之一;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185项;认真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018年为企业减税1.29亿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立投资企业投诉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企业家俱乐部,积极开展工业企业服务月、发放“惠商绿卡”、星级企业评定等活动,着力打造云南省最佳投资环境县。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宜良城乡建设全速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建成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拓展到13平方公里。先后建成了东环大道、蓬莱大道、纬一路、经三路等城市道路和宜九、宜竹等城乡公路,完成县乡公路建设1067公里,自然村道路硬化485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目前有2条高速、1条国道、1条省道、13条县道、133条乡道贯穿全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建成了乡鸭湖、愿景城市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深入推进土桥、匡山、清远棚户区改造,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建立“一级路长二级负责四级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0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98平方米,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2017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县”。
民生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的40年来,是宜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18年,宜良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7元,为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元的178.5倍。全县1472户466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4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人民群众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础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与长水教育集团合作创办了云南衡水宜良实验中学,通过县级平台公司创办了宜良实验学校,高考本科上线率及一本上线率逐年上升,2019年2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善,与昆明市延安医院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大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完成县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的新建搬迁改造,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6岁提高到79.06岁。文化惠民工程硕果累累,“宜良花街节”“宜良烤鸭”“宜良宝洪茶”“宜良钩花扎染”等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文化先进县”,成功申报为全国首家“徐霞客游线研究推测线路”县区,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弘扬赶考精神 保持奔跑姿态
奋力书写宜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新时代,宜良县将扬帆破浪再起航、重整行装再出发,全力打造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东部新兴发展极,奋力书写宜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聚焦产业结构调整
打造昆明新兴产业拓展区
新时代,宜良县将大力实施产业培育战略,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按照“弥补工业支撑短板,夯实工业园区平台”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木龙片区和物流片区建设,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5个新兴产业,提升改造非烟轻工、冶金、建材、化工等4个传统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规模总量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聚焦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新时代,宜良县将坚持把东城新区作为引领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风向标”,加快华强方特美丽中国(昆明)文化科技旅游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把东城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新区和商业服务中心。按照“一主两辅四特色”的城镇发展布局,全面提升匡远、南羊城市规模和功能品质,打造商贸和公共服务主中心;依托交通区位和产业发展优势,将北古城镇、狗街镇打造成为城市副中心;加快马街、竹山、耿家营、九乡4个集镇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特色小镇。
聚焦城市品牌提升
打造宜结良缘之地温泉康养之都苗木花卉之城
新时代,宜良县将深入挖掘宜良的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百年文庙、古匡历史文化街区、宝洪寺、钱穆著书纪念馆等整体联动,促进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和历史建筑、现代文化等多元融合,彰显宜结良缘之地的独特魅力;依托宜良丰富的温泉资源,加快云南中医康养小镇、南盘江康养旅游小镇等项目建设,做好“温润宜良、泉甲天下”的文章,为昆明打造“中国健康之城”提供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宜良苗木花卉特色产业优势,加快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和苗木花卉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昆明打造“世界春城花都”提供重要支撑。
聚焦改革创新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新时代,宜良县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要素市场配置、国资国企、投资融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力度,主动研究谋划一批涉及阻碍宜良发展的改革事项,争创一批宜良特色的改革试点,努力使宜良的改革之路走得更快、开放之门开得更大。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中科院天元数学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应用型大学,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宜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新时代,宜良县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积极回应民生诉求,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全力打造工作在宜良有成就感、生活在宜良有幸福感、居住在宜良有安全感、谈论起宜良有自豪感的“四感城市”。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宜良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新时代、新征程,宜良县各族人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赶考精神”,保持“奔跑”姿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努力把宜良打造成为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东部新兴发展极,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记者任翊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