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挖掘春城的品质内涵
2019
02/12
12:13


今日观察

本报记者 张雁群

漫步树影婆娑的翠湖北路,时疾时缓的马蹄声在音乐喷泉边响起,水边洗马饮马的造型景观映入眼帘,这便是古老的“柳营洗马”景观。

2017年,昆明市启动实施翠湖周边提升改造工程后,翠湖柳营洗马景观公园于2018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在翠湖周边,游客可以夏赏荷冬观鸥,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闻一多先生故居,还能感受到“柳营洗马”的历史场景。

当前,昆明市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吸引力。日前,《关于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吸引力的实施意见(送审稿)》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议,系统地提出了昆明市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的目标和路径。

目标:实现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四大提升

庄蹻入滇、郑和故里、南方丝绸之路、吴三桂、滇越铁路、护国起义、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飞虎队……一个个历史文化印记让昆明这座城市熠熠生辉。

昆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山水形胜、各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地段)和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骨骼和血肉,彰显了独特的城市气质和历史文脉。

下一步,昆明市将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民族文化资源,集中力量实施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创新一批历史文化展示传播模式,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品牌项目,到2030年,实现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四大提升。

第一,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有力提升。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推动和执行,加快实施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村镇、传统村落和文化景观的保护修缮、格局梳理、风貌复原、整治更新和线路串联,充分展现昆明古城的空间格局,着力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韵味。

第二,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有力提升。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公布,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总量突破1000项,各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突破7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700人以上。不断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确保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向社会开放率达60%以上。

第三,历史文化展示效果有力提升。积极推动博物馆业建设发展,全面完成3个博物馆群落建设,实现每个县(市)区均建成1座综合性国有博物馆和1座以上专题类国有博物馆,拥有一批各具特点的非国有博物馆,全市正式备案注册博物馆总量突破100个,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历史文化名城展示的窗口平台和重要载体功能。

第四,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有力提升。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性语言属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景区(景点)和旅游地标。

风貌:凸显“三山绕一湖”历史城区格局

昆明市将通过格局梳理与风貌提升,彰显昆明历史文化风貌,凸显“三山绕一湖、城轴带相连”的历史城区格局。重点将围绕“三山”(五华山、圆通山、云大山)、“一湖”(翠湖)、“一城”(历史城区)、 “一轴”(正义路、三市街、文庙直街、文明街以及沿线历史文化遗存要素形成的城市轴带)、“一带”(串联圆通山、翠湖、篆塘、大观河、大观楼形成历史文化景观带)的历史城区空间布局,通过科学复建、城市设计、环境整治、景观提升、夜景照明、立体空间控制,塑造由传统空间格局、街巷肌理、民居等物质载体构成的历史城区传统空间形态。

打造环滇池历史文化空间。围绕挖掘历史文化、展示山水形胜、打通景观视廊、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主题,对于邻山、靠河、滨湖区域按照降低开发建设比重、突出文化保护和塑造、复原优化生态系统、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的思路,杜绝工业性建设项目,降低纯居住性项目开发,增强公共文化、传统商贸、特色商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休闲以及与其相关配套设施等服务型项目的开发比重。

同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注重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按照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特点、民居传统形制,对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的建筑和需要新建的农房进行设计建设,延续传统村落的建村文化理念。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开展“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传统村落产业化建设,推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产业发展协调发展。

保护: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品牌

昆明市将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品牌这一核心目标,去思考和谋划好本地区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一方面,昆明市将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水平,对存在重大险情和结构性隐患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重点修缮以明城墙残段为代表的明清城市遗存,以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护国运动、抗战遗存为代表的近现代重要史迹文物;以梁思成林徽因旧居、闻一多朱自清旧居为代表的名人故(旧)居;以宜良文庙、呈贡文庙为代表的传统礼制建筑;各类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老字号建筑、传统民居等。加强文物日常养护,重岁修,减大修,防止过度修缮和维修不当造成的文物破坏。

另一方面,在保护和修缮好文物的基础上,打造历史文化品牌。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展示脉络、突出重点和特点的方式,重点打造以古滇国、明清昆明砖城、护国运动、重九起义、红军长征、抗战、云南和平解放为代表的重要历史节点和事件品牌;以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为代表的重要历史机构品牌;以赛典赤、郑和、孙髯翁、聂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品牌;以石龙坝水电站、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旧址为代表的近代工业遗产品牌;以筇竹寺五百罗汉、真庆观、西山宗教建筑群、官渡古镇宗教建筑群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品牌;以翠湖、大观楼、黑龙潭、圆通山、金殿、官渡古镇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品牌。

传承:展现民族民间文化魅力

小屯关索戏、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花灯、乌铜走银工艺等都是昆明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将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展示。推动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以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以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专题博物馆为重点,以非遗传习馆(所)为基础,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直观可感的非遗保护展示格局。倡导在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资源集中的区域,展示当地传统技艺、乡土习俗等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注重发挥传统音乐、舞蹈、戏曲、体育、民俗节庆等项目在社区、旅游景区(点)等建设中的作用。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工艺、传统美术及传统医药类项目,扶持非遗产品走向市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鼓励文化事业、文化企业、大中专学校等机构与非遗保护责任单位合作,利用非遗元素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将非遗元素与当代消费需求、审美取向、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激活非遗生命力。

探索: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昆明凭借四季如春的气候、淳朴多姿的人文风情,先后斩获“世界春城花都”金奖、全球避暑名城中国榜首等殊荣。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将是昆明未来发展的新途径。

昆明将以保护展示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文脉,凸显民族文化风情和多元文化特色为主题,加强文化旅游标杆和多样化载体建设,引导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国界优化整合,构筑昆明文化旅游地标,做活城市人文氛围与生活气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世界民族发展演进标本意义的国际文化展示窗口与交流中心。

同时,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即重点打造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全力推进古滇文化旅游名城、云南民族村等10大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建设和提升改造;深入推进云南陆军讲武堂等10大市级重大标志性设施的修缮和建设;巩固提升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等10大文化旅游体育(节庆)活动品牌;加快推动昆明老街和南强街历史文化街区等10大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

加大推动特色文化旅游村镇的创建,重点加快推进6个旅游名镇建设,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旅游小镇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对交通条件良好、旅游资源环境良好的传统村落进行项目推介和打造,进一步强化传统村落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完善村落公共服务设施。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