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三湖”保护治理新实践(下)
本报记者 崔仁璘 王永刚
抚仙湖等“三湖”的保护与发展,是衡量“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成效最重要的示范之一,也是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必须解答的重大考题。
“不信东风唤不回。”从省到市县到沿湖区域的每个村庄,广大干部群众树牢“薄冰”意识、底线意识、担当意识,聚力攻坚克难,全力建设自然生态宜居的美丽玉溪,让玉溪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特色之美、城乡协调之美在新时代全面展现。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践行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民生观,永远在路上。
理念嬗变追求高质量发展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水的质量是发展质量的倒影。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开发、不发展,而是以什么方式来开发、来发展。
玉溪市一边大力开展“三湖”保护治理,一边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优一精二强三”的理念,不断推进支柱产业多元化、县域产业特色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在破与立之间探索“凤凰涅槃”的发展经验,逐步从“红塔时代”向“三湖时代”迈进。
每天,澄江县龙街街道广龙社区五组的王德军都要到广龙旅游小镇的建设工地上看看,作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生态移民搬迁中的一员,很快他家将搬到这里住上“小别墅”。“党和政府为我们想得很周到,一楼专门建成商铺,可租可自己经营。”他说,自己早已盘算好,等旅游小镇发展起来,开一家小吃店,生意肯定好。
列入国家级特色小镇建设的广龙旅游小镇,正规划建设生态移民回迁安置区、旅游产业发展功能配套区、生态湿地区。为实现“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通过移民安置区与产业商业配套区交叉相融,让产业运营带动片区群众从传统农业向以旅游产业为主的服务业转变,促进群众就地就业。
围绕将澄江打造成“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的定位,澄江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凸显生态文化旅游的支柱地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全面启动抚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世界深蓝湖区、地球生命起源、古滇文化印迹”三张名片,寒武纪乐园、太阳山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成功举办国际高原超级马拉松等节会赛事活动。2017年共接待游客962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总收入77.9亿元、同比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52.5亿元、增长16.4%。
在星云湖南岸8.4公里生态调蓄带畔,沿湖种植了3000亩水稻、荷藕。结合径流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种植业调整需求,推广“稻(藕)鱼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南岸区域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据了解,星云湖畔荷藕到2020年规划种植6000亩,每年将可就地消减纯氮56.69%,消减纯磷77.31%。
江川区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流转土地,加快推动沿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减沿湖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对水体具有净化功能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同时,加快退一产、发展三产步伐,有序推进径流区耕地休耕轮作,使之与星云湖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充分融合,形成 “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区,打造江川核心休闲旅游板块,带动沿湖群众发展旅游产业,提高群众经营性收入。
去年9月,规划面积约3.6平方公里的通海县杨广智慧农业小镇开工建设。这个以国际冷链物流园为主导特色产业,以智慧农业和宜业、宜居、宜游为核心,城镇发展为主线的智慧农业小镇,将有力促进通海种植业提档、低端冷贮物流转型,带动一二三产进一步融合发展。
在玉溪,要说这两年多来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理念的嬗变。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认为追赶发展阶段“环境代价还是得付”的片面认识,觉得保护治理“关我什么事”的利己短视已一去不复返。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起飞点、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奋斗的方向,越来越多的群众跻身为绿色发展的主角。
久久为功保护治理无终点
进入11月,抚仙湖生态红线内,西岸昔日著名的“阳光海岸”原址已是修复土壤及野花。而在北岸的龙街街道广龙社区旧址,曾经拥挤的民房和逼仄的街道已经成为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回填土,生态修复正抓紧实施。
村民变居民的吕友试图找到老屋的位置,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在湖边住了一辈子,从没看过这么安静、漂亮的抚仙湖,从来没有如此开阔的视野,相信以后还会更漂亮。”
在江川区,千亩荷藕、截污大沟和生态湿地为星云湖筑起生态屏障。随着生态的逐渐恢复,每年造访的红嘴鸥日愈增多,游人也越来越热闹。
微风徐来,鱼翔浅底,杞麓湖宽阔的水面碧波荡漾,润泽浸漫了几年前各种水生植物疯长、湖干涸成了一片“大草原”的荒芜。
尽管“三湖”保护治理成效不断显现,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难,要求更加严格,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目前,抚仙湖水质虽然保持Ⅰ类,但保护治理压力巨大,星云湖、杞麓湖污染物总磷、总氮指标居高不下,水环境容量严重超载;保护治理规划项目推进缓慢,入湖河道水质亟待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落实依法治湖不够到位;抚仙湖一级保护区2.8万生态移民搬迁、星云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杞麓湖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以及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重点项目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面对复杂的形势和难题,从省级相关部门到玉溪市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坚持既“治已病”、又“治未病”,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其他相关督察为契机,对标对表存在的问题,一个一个整改落实。
针对抚仙湖保护治理,着力强化规划体系管控,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森林抚仙湖”,铁腕推进环境执法监管,着力强化信息化建设、预警体系建设、加大研究力度等基础工作。
针对星云湖保护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快推进保护治理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水体达标三年行动,全面落实2018年脱劣应急措施。
针对杞麓湖保护治理,提速工程治理、强化源头管控、细化河(湖)长制责任,加快依法治湖进程。
处理完手头的事务,澄江县龙街街道左所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兴仑驱车来到沙河,沿河道步行查看河道情况,履行基层河长的巡河责任。 “只要有时间或者天气变化,都要去河道。”平时,组织人力清理、疏浚河道,确保入湖河道畅通、干净。
“三湖”治理没有终点,连接美好未来的金钥匙就是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坚定不移。
登高远望,“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的美景正向人们走来。在聂耳故乡玉溪,洋溢家国情怀的广大干部群众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践行新发展理念,用进取创新的生动实践呵护绿色成为玉溪永恒的底色、唱响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抚仙湖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