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激活动力源 昆明经济实力全面提升
2018
12/03
10:35


在昆明生产的深圳优必选机器人。记者杜文蕾摄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记者杨艳辉摄



2017年3月2日,昆明造首台盾构机“振兴号”在中铁电建总装车间下线。   记者赵伟摄



美编王丽娜/制图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壮美腾飞,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大国崛起,带动大城崛起。2017年,昆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57.64亿元,是1978年的322.6倍;人均GDP达71906元,是1978年的173.3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7位、西部省会城市第3位;入选“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城市”。

改革开放天地宽,砥砺奋进正当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昆明正奋力承担起当好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和火车头的重任。

全面经济改革

40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8年11月28日19时30分,云南省“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新闻发布会打破常规在晚上举行。在“10强企业”中,昆明5家企业入选,均为民营企业。

同一时间,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正在激烈竞拍中。拍卖钟上的价格由高向低跳动,竞买者看到满意的价格时,就可按下席位上的按钮。当天,拍市总供货量约289万枝,而在今年5月,这里成交了12424.5万枝鲜切花,这一数字比拍市成立头三年一年的交易量还多。

鲜切花和绿色企业,一个是昆明的产业名片,一个是昆明民营经济的生力军。在昆明经济发展中,它们已成为最活跃的因子。

时间回拨到40年前。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春城大地吹响。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步,昆明的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1979年,昆明推出国营企业亏损包干制,一年内昆钢、昆纺等四大亏损户实现扭亏为盈,随后利润包干、承包经营负责制、厂长负责制等一系列改革全面推开,各类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向迈进。

1980年开始,官渡、呈贡、宜良、富民等地涌现出一大批由社队企业演化而来的民营企业。

1981年,昆明在农村全面推行“包产到户”,昆明城区的农副产品不断丰富、交易活跃,逐步形成一批有规模的农贸市场。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同年,昆明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城市,西南五省在昆明结成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的经济联盟,正式确定于1993年在昆明举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昆交会”。最早的会展经济,在昆明初现端倪。

1993年,发生在昆明的几件大事,惊艳了国内企业界。昆明率先在全省对国有大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云南白药、昆百大完成改制登陆A股,昆明机床成功在香港上市。

1999年,云南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沃尔玛入驻昆明。举世瞩目的’99世博会,把昆明推向了世界舞台。这次盛会的成功举办,不只助推了昆明经济腾飞,更成为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一个转折点。

同一时期,昆明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贸工农一体化战略要求,逐步发展形成“粮、烟、菜、畜、花、果”六大产业,农业结构调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昆明一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10∶60∶30,属于典型的“二三一”工业带动型。1999年,昆明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呈现“三二一”特征。全市开始全力推进园区建设,高新区、经开区集聚企业不断增多。2003年,昆明开始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冶金、烟草、化工等成为工业发展主导。随后,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47.6%上升到2010年的49%,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精心绘就发展新蓝图,活力动力得到新增强。作为云南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70%以上的科技创新资源、90%以上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都汇聚在昆明,滇中大城的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

近年来,昆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提速,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1%,区域差距逐步缩小,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以主城五区为例,五华区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0.58亿元,2017年达1088.22亿元,是1978年的1876倍;盘龙区已有 25 家500 强企业落户,其中不乏汇丰银行、麦德龙、百安居、东亚银行等国际知名企业;官渡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17年GDP继续位列昆明市主城核心区第一;西山区40年前还只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郊区,现已连续10年入围“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呈贡区已是一座教育新城、科教新城,拥有11所高校,呈贡信息产业园是全省唯一以大数据、云计算信息产业为特色的专业园区。

牢固产业强市

新型工业扛起经济脊梁

工业是城市的脊梁。40年来,昆明在一轮又一轮的改革浪潮中,实现了新型工业化的提速发展。如今,走进昆明各个开发区、工业园区,一系列重大项目施工建设、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有序作业,工业强市的最强音在回响。

作为昆明工业的代表之一,老国企昆钢已从单一钢铁制造企业逐步成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传统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钢产量从1977年的20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636万吨,销售收入从1977年的0.7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933亿元,利润从1977年亏损0.3亿元发展到2017年盈利10.15亿元。

云内动力从曾经偏安西南一隅、连年亏损、濒临破产的企业,改革发展为总资产178亿元的国有大一型企业、国家重点扶持的512家企业之一。2018年,云内动力集团整体预计将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是1978年的1100多倍;柴油机销量预计将突破40万台,是1978年的305倍。

改革开放初期,昆明以烟草、五金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迅速发展,“五朵金花”成为靓丽品牌。1992年,昆明设立了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云南杨林县乡工业开发试验区,工业园区发展正式起步。1999年以后,以冶金、机械设备和化工为主导的“重工业化”成为昆明工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牢固树立“产业强市”战略,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重要理念,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高质量发展、突出补齐短板,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质效双升”良好态势。

“产业兴则昆明强,发展产业是昆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力度,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思路,着力推进‘188’重点产业发展,夯实加快发展的产业支撑。”面对新的形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程连元强调,要坚持产业支撑发展,注重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全市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要着眼于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引领,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昆明已培育形成涵盖37个工业大类,以烟草、冶金、化工、非烟轻工等传统产业为支撑,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具备了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良好基础。

2017年,昆明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159.2亿元,是1978年的128倍。高新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经开区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和国家绿色生态园区,杨林经开区、安宁工业园等产业园区稳步发展。

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生产运营良好,北汽、东风云汽、江铃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加快推进,康美健康城、国药集团中药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浪潮云计算创业园、启明星辰西南区域总部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

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39.14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8%,增速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0.4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持续优化结构

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动能

2018年11月23日,这是很平常的一天。

这一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要求,听取民营企业家意见建议,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这一天,2018澜湄合作博览会暨澜湄合作滇池论坛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次澜湄博览会以“同饮一江水,合作共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高层次的论坛对话和高效率的企业对接,更广泛地调动澜湄6国经贸企业、社会团体、高校等各种力量深入参与澜湄合作,搭建互利共赢的澜湄合作大平台。

千里之外,湛江—昆明首批蔬菜出口中东签约仪式在湛江奥体中心举行。广东湛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昆明晨农集团有限公司在仪式上签署合作协议,这被当地媒体誉为“湛江蔬菜走出国门的里程碑”。

一日之内,一产、二产、三产,事不同,活力相通。活力背后,是昆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释放出的发展动能。

改革开放40年,昆明积极抢抓每一次历史机遇,主动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13.0∶60.9∶26.1调整为2017年的4.3∶38.4∶57.3。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1.2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如果说农业、工业的发展,是一座城市崛起的支撑性因素,那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标志,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978年至2017年,昆明第三产业增加值由3.93亿元大幅提升至2781.54亿元,增长708.4倍,已成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结构优化的主力军、创新创业的主战场,为昆明经济换挡不减速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旅游业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昆明旅游业先后经历了由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全域融合发展的巨大转型,开发建设了石林、九乡风景区、云南民族村、世博园等23个国家A级精品旅游景区。全市旅游总收入、接待旅游者人次和海外旅游者人次分别由1978年的7000万元、280万人次和1299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1608亿元、1.33亿人次和134万人次,分别增长近2300倍、46.5倍和1030倍。

会展业发展同样势头强劲。“十三五”以来,昆明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320场,举办天数达2096天,展览面积557.12万平方米,展商数量87405家;共承办会议70362场,举办天数为106989天,参会人数达1529.33万人次。昆明已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如今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大展。

近年来,昆明发布大健康发展规划、举办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支持,成功入选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2016年,昆明成功获批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7年,入选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建设“四个中心”

当好经济发展火车头

一粒种子,有着怎样的力量?

1983年,时任呈贡种粮站站长的化忠义到广州出差,“嗅觉”敏锐的他从广州带回剑兰(学名唐菖蒲)种球,在0.3亩自留地种下了斗南第一株剑兰,斗南花卉的历史从此书写。

2017年,斗南的鲜切花交易额达到63.82亿元,76亿枝鲜切花经斗南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昆明鲜切花种植面积、产量、产值、交易量、现金流等指标连续23年位居全国第一,现在更是亚洲第一,“斗南花卉”成为中国花卉行业的驰名品牌。

一座城市,有着怎样的使命?

当前,昆明正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打造“一个枢纽”,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全面提升“三大品牌”。

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湄合作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交会点的昆明,改革开放之门越开越大:5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昆明,48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昆明投资兴业,同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马可·波罗笔下的“壮丽大城”正荣耀归来。

在历史的进程中,昆明的经济发展,又一次迎来巨大的“窗口期”。

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昆明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高端引领、协调融合、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昆明打造成为在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昆明目前正深入推进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步伐。

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截至2017年,昆明共有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2186家、保险业金融机构网点488家、证券分支机构网点100多家,初步形成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多层次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服务网络。

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昆明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实施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致力于建设成为文化交流活跃、文化贸易繁荣、文化合作密切的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

未来的昆明,将是一座产业发达的经济繁荣之城,一座创新创造的活力绽放之城,一座开放包容的现代大气之城,一座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一座和谐宜居的绿色健康之城。

记者 殷雷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