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骏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曲靖经开区内的安费诺科技公司
本报记者 张潇予/文 孙晓云 杨峥/图
核心阅读
近年来,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快、成效好,已成为集中办工业、集群打造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仍存在规模小、同质化现象突出、招商引资难等问题,在发展质量上与北上广及新崛起的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仍有差距。
为切实推动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快速发展,省政协将“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作为2018年重点专题协商座谈会议题之一,于今年5月由省政协经济委牵头,组织委员和专家成立联合调研组,深入昆明、曲靖等9个州(市)开展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形成翔实的综合报告。协商会中,11位省政协委员和部分园区管委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代表纷纷建言,为我省工业园区建设把脉支招。
多措并举 园区经济平稳发展
今年7月3日,安宁工业园区石化循环产业园迎来了首家民营石化企业——安宁交瑞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入驻。该公司投产后,每天可出厂3000多吨高等级沥青,既能满足我省“十三五”高速公路建设需要,也将改善全省改性沥青生产和供应格局。
作为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千亿元工业园区”和“国家级产业园区”,安宁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累计引入招商引资项目274个,招商引资金额591.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21亿元。园区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重点工业园区前列,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多次名列全省工业园区第一,今年底有望成为全省第一个千亿元级主营业务收入的园区。
安宁工业园区近年来的快速成长,得益于产业的整合、精准的定位和敞开怀抱的“招贤纳才”。园区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推进产业聚集化发展,在已建成“千亿元级产能园区”基础上,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新材料三大产业精准施力,石化循环产业园快速发展,钢铁装备(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实现转型升级,去年8月正式授牌为云南省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园区,新材料产业园初步形成。
在早前举行的安宁市推进“一带一路”石化产业经贸合作推介会上,安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勤勋在向省内外企业抛出“橄榄枝”时表示:“尽管安宁有中石油这样的大型国企入驻,也有云天化、昆钢等省属企业在园发展,但就石化产业的未来而言,安宁依然在路上,现有发展只有树木,还没有形成森林,需要一大批产业、一大批企业家、一大批项目入驻,把安宁的石化循环产业园建成郁郁葱葱的森林。”
作为全省131个工业园区中的一员,安宁工业园区的发展反映了我省抓工业、促转型和发展园区经济的决心和手腕。
协商会上,原省工信委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全省各级工信部门和园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业经济攻坚年”的部署和要求,狠抓政策落实,着力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指导企业做好生产工作,促进停产半停产企业复产达产,促进规下企业升规达产,促进新建项目竣工达产,确保了园区经济平稳增长。2017年,全省新增保山工贸、会泽等7家百亿园区,超百亿园区总数达33个,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7个、超千亿元的3个,园区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大平台和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正视问题 找准园区发展“软肋”
去年发布的2017中国产业园区百强榜中,云南只有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园区上榜,排名第66位,曾在2016年上榜的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则跌出了榜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大家也对“我省园区在发展质量上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北上广及新崛起的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仍有较大差距,与全省人民的殷切希望还有很大距离”达成共识,认为当前我省工业园区发展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等问题,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省政协联合调研组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我省园区发展主要存在园区规模普遍偏小、工业增长动能不足、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招商引资成效不够明显、以工业园区为抓手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氛围不浓、园区综合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马夏林常委认为,目前云南工业园区信息化管理与其他中西部省份相比仍然较落后,水、电、路等要素配置不合理,园区软环境建设成为云南招商的“软肋”。
“以安宁工业园区为例,我们受滇中新区、安宁市双重管理,各上级部门目标任务不统一,园区工作开展难。”安宁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田建宏直言,体制机制不顺畅、多头管理,导致工作开展难,同时园区没有财政、人事、发改、工信、规划、建设等权限,入驻企业无法实现一条龙审批,协调难度大,审批时间长,办事效率低,导致企业错过了最佳市场时机,严重制约了项目引入和落地建设,挫伤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夏生安委员认为,现在很多园区管理者对经济市场的变化不敏感,对引入园区的企业未来发展空间研判不足,在引导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尚未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和管理作用,存在盲目招商引资现象,更存在将政府资源进行不合理配置的问题。
孙赟委员说,依靠土地驱动城镇化红利带动园区发展的趋势正日渐式微,多数地方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债务高企、财政预算紧张,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设施所需资金保障压力大,园区超负荷低效运转,配套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优势企业难留,园区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优化整合 做大做强工业园区
当前,全省园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并深入落实新时代、高质量、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依托全省生物、矿产、水电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为抓手,以培育开放型、创新型,高端化、特色化、信息化、绿色化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如何抢抓机遇,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如何创新驱动,开创转型发展新格局?委员们妙思问道、总结提炼,提出了一个个真知灼见。
马夏林委员建议,要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对园区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明确,打破身份限制,对园区管理进行实体化改革、市场化运作,实行扁平化管理;加快园区专业化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构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特色突出的不同园区业态,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大园区”发展格局。
“要对全省133个工业园区进行战略分析,分区域、分产业拿出全省园区发展战略指导性意见,坚持规划引领,抓好园区人口、土地、空间、财税、金融、交通、物流等衔接,实现园区企业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和无序、数量和质量的失调。”唐新民委员建议。
“虑之贵详、断之贵独。”夏生安委员认为同质化现象严重制约园区发展,他建议围绕全省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定位,大力引进水电铝材、水电硅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链,引进品牌影响大、有机比重高、带动性强的现代农业企业,通过“三张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千亿级产业和园区,发挥出云南的区位优势、沿边经济优势。
“我省工业园区亟待优化整合提升。”刘艳清委员提出,目前“小、散、弱”制约园区做大做强,多规不衔接导致企业办事难。建议综合考虑各工业园区的区位、交通、社会配套功能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基础等各类因素,合理布局,推进工业园区优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