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全市最早的工业开发试验区在嵩明县杨林镇蹒跚起步。26年后,杨林经开区已建成国家级产业基地2个,省级产业基地4个,成为云南省第4个国家级经开区。
近年来,嵩明县抢抓滇中新区发展新机遇,高位推动,推进县域经济转型与跨越发展。在杨林片区,以杨林镇为中心,依托杨林经开区、职教园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不断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逐渐建成集工业、商贸、文化、旅游、餐饮、服务、生活小区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新高地。1992年,在云南省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排名中,嵩明县位居第18位;2015年、2016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分别排名第10位、第11位。
全产业链规划
实现县域经济转型跨越
走进昆明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指挥部,整车下线的倒计时格外醒目。“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的总部基地,规划用地978亩,这里将是一个集研发、检测、动力蓄电池系统集成区域、整车生产等为一体的研发生产基地。”位于杨林经开区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项目负责人指着不远处整齐的厂房说。
根据规划,滇中汽车产业园不仅限于汽车的生产制造,而是一个集制造、贸易、研发、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将汽车产业培育成为昆明和滇中新区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在建的有东风云汽整体搬迁升级改造项目、云南滇中新区汽车产业园暨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项目以及国内首个汽车高原试验室项目等,后期还将引入几十家汽车产业供应商。预计到2020年,汽车产业园产能将达40万辆,产值500亿元。
发展才是硬道理。2013年1月,嵩明杨林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26载春秋里,作为云南较早一批省级工业园,昔日的浅滩荒坡、一穷二白摇身一变,如今成了一个特色鲜明、产业聚集、总量倍增的新型工业化综合园区,杨林工业园区建设生机勃勃。园区总规划面积54.19平方公里,建成区10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重点培育的10个千亿园区之一,是国家级包装印刷产业基地、木业家具产业基地、云南省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装备制造(数控机床、汽车)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信息化发展产业基地。目前已引进世界500强企业8家,中国500强企业12家,入园企业达226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嵩明县深入实施“工业首位、项目兴县、产业强县”战略,做强新型工业、做特现代农业、做活第三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产城融合、文旅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创业创新
汇集最年轻的力量
彝族手工刺绣、汉绣、云南非遗面塑、乌铜走银……在嵩明职教基地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星汇众创空间,除了精美的手工艺展示空间,还配备了1500平方米的网仓中心和2000平方米的创业门店集市,集办公、创业培训、成果展示、创业政策咨询为一体,还可提供从网上开店、网仓发货到实体门店经营的线上、线下全方面实作培训。
目前,星汇众创空间已入驻创业团队企业49家,涵盖互联网科技、跨境电商、广告制作等多个行业。
不仅如此,众创空间还获得了嵩明县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嵩明县县级众创空间、昆明市科技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梦想孵化基地、昆明市科技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梦想服务平台及云南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多项殊荣。
年轻,是这里最靓丽的标签,创业创新则是这里的新名片。
嵩明职业教育基地总规划面积14.16平方公里,是云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云南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培养基地。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职教基地已有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工商学院、云南东方时尚驾校等16所院校入驻,在校师生8.6万人,大学生创业孵化企业62户,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备、入驻师生最多、创业创新较为活跃的职业教育区域中心和最大的职教新城,也是滇中新区产业发展、科技研发的重要人才支撑基地。
近年来,园区先后引进清华启迪、北京恒华、龙润集团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公共实训、创意设计、品牌直销、总部经济等产业,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壮大集体经济
全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每月16日,是宝龙物业的“工资日”,上午10点半,53岁的杨菊仙领完工资下班回家,顺路买了菜回家做饭,等着孙子放学。杨菊仙说:“社区办起公司,让我们老年人有工作,连养老保险也帮我们买了!”
龙保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村改居”社区,2015年到嵩明县杨林镇龙保社区上任时,党总支书记赵志愿说:“老百姓没了土地,村集体没钱办事,党组织涣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更需要有效的办法。”
经过两年的摸索,龙保社区通过“党建+”模式,不但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还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龙保社区背靠大学城,紧邻杨林经开区,抓住人流、信息流、交通流汇集等特点,2015年,社区成立了宝龙物业和宝龙保安两个公司。几年间,公司先后和10多家企业合作,解决了200多个老年人的就业问题。随着工业园区职工和职教园区师生消费群体不断增大,龙保社区还通过土地入股方式,引进公司投资新建综合市场,建成后的综合市场集商铺、商场、超市为一体,建成后社区按照25%的股份比例分红,预计每年经济收入可达150万元。
短短3年,通过“党建+公司”“党建+项目”“党建+社会保障”等形式,龙保社区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现在年收入达到600万元以上,解决了500多名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收益该怎么花?赵志愿说:“我们把所有赚来的钱全部回馈给村民。每年的收入,除了工资支出,剩下的全部用在村民的保险、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从2016年开始,社区16岁以上共3600多人的养老保险、16岁以下孩子的医疗保险费用全部由社区承担。社区凡是年满60岁的老年人,每月还能领到200元的补助。“我以前总想着要住进城里,现在社区里什么都有了,就和住在城里一样。”杨菊仙高兴地说。
记者杨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