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沪滇合作打通昆明科技创新“任督二脉”
2018
10/15
11:10

将通过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上海绿色技术银行两个平台加速合作

日前,在昆明市“科技入滇”上海推介会现场,昆明市的推介项目引起了上海多家园区及科研院所的关注,这次上海行,两地16家单位“牵手”成功,8个科技项目将一一落地。

这样的成果在昆明的对外科技合作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科技入滇”对接活动到目前已举办了四届,前三届对接活动共实现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和团队落地1907项。可以说,无论是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外合作发挥的力量不可小觑。

项目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2012年,在首届“科技入滇”对接会上,云南航天工业有限公司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等离子体灭菌系列装备。2016年,该公司研发出国内首个手持式等离子体消毒装置。

对外合作好比为科技成果转化装上了加速器。借鉴前几届经验,在今年的“科技入滇”上海推介会上,昆明带来了涉及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等5个方面的项目。其中,云南众诚士德柔性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与上海克莱机电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内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完成签约。云南众诚士德柔性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与上海克莱机电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后,依托对方的技术研发团队及自身在烟草、食品饮料等行业的经验积累,双方有望共同开发汽车领域自动化装备。“‘科技入滇’往大了看是地区合作,往小了看则是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优势互补。高校有科研资源,企业有市场资源,二者结合能让科技成果实现转换。”同样完成签约的上海康复联盟运营部副部长万克明说。

“滇沪合作的篇章早在1995年就已开启,2013年以来不断深入。‘消能减震’‘空气动力电池’‘特色农业’等项目,成功转化了上海市的先进科技创新成果。”昆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实施,让昆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提速增效。

平台互联实现资源共享

2005年,昆明和上海联合主办了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这次会议,上海市200个资源节约型项目吸引了昆明许多企业和园区的目光,最终两地达成协议,由上海定期向昆明提供技术成熟度较高、产业前景化较好、易于转化的科技项目。如何让类似的合作再上一个高度?本次推介会期间,昆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上海漕河泾开发区、腾讯众创空间及太库上海走访调研。

在漕河泾开发区展厅内可以看到,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电子信息企业,其产品都能代表国内的先进技术。针对昆明生物医药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总经理詹锋表示,两地可以通过“园区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探索合作模式。例如昆明的园区定期派团队到上海学习,上海的优质科研项目则在昆明转移转化。可以看到,新时代下的地区合作破除了距离壁垒,创新资源得以汇集。

寻找两地契合点

有了项目和平台,科技部门间的连通也很关键。在这一点上,昆明与上海已达成共识。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好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优势,这是昆明今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之一。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综合分值近4年来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其建设已进入深化阶段,这是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一个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一个是面向国际的现代科创城市,如何找到契合点?在交流中,昆明提出,希望在重点领域形成差异化互补和成果快速转化机制。针对昆明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缺乏以及创新投入不足、科技金融不够灵活等问题,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让上海科技人才等在昆明发挥作用;结合上海在信息技术领域、5G通信等方面的布局,昆明利用地域优势提供市场。同时推进落户昆明的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平台和上海绿色技术银行两个平台建设,加速两地科技转移。

1984年建立对口帮扶合作关系,1995年签订《关于进行双边对口科技合作意向书》,2008年启动每年一届的“沪滇科技合作对接交流活动”,2012年举办首届“科技入滇”对接会……从简单的科技经验交流,到项目对接,到企业牵手,再到地区合作,沪滇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正向外延伸。借助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及国内、国际科技合作基础,昆明,这座发展中的科创城市正奋力攀升。

记者张怡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