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一角
云南合信源机床厂
普洛斯物流基地
嘉丽泽马术
燕京啤酒厂区
食品饮料产业
沪昆高铁客运专线嵩明站
园区商务中心
姜定才 李金朋
“改革开放实验田”“辐射中心示范区”“国际产业聚集区”“经济发展增长极”……这些“桂冠”,铭刻着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发展历程,生动诠释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
1992年,嵩明杨林开发试验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应势而生。201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云南嵩明杨林工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
26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荒山荒坡变成了今天高楼林立、产业聚集、人气旺盛、美丽富饶的国家级经开区;工业生产总值实现从“0”到120多亿的突破;落户企业236户,亿元以上企业74户,规上企业84户,世界500强企业8户,中国500强企业12户,构成了“1+4”的产业发展大格局。
改革创新勇者胜!杨林经开区正是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清阻碍发展的藩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以运筹帷幄的战略和智慧,励精图治闯出一条经开区发展的成功之路!今天的杨林经开区,跻身国家级经开区中坚行列,成为中国南疆改革开放的一方热土,经济发展的一颗明星!
绿色发展引领 产城融合示范
建设一座绿色之城、健康之城、美丽之城、富饶之城,这是杨林经开区不懈的追求!从产城融合的规划定位开始,建设者们就把发展高质量经济作为城市建设灵魂,把聚商气、聚人气、聚财气三者有机统一,打造依山傍水、山水相间、宜居宜业的园林现代城市。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三张牌”的战略部署,杨林经开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他们如鱼得水、快马加鞭,快速推进以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为核心,以绿色饮品、康体旅游为支柱的绿色优势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勾勒出千亿产业的蓝图,有望年内开工;绿色饮品产业已稳定生产,正加紧转型升级;康体旅游产业已一枝独秀、风生水起。
在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中,杨林经开区发挥昆明北城重镇的作用,以“临空经济带、产城融合区、经济增长极”的功能定位,突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不断吸纳四海客商、汇聚九州力量、实现自我革新!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建设中,以开疆破土的气魄开创园区特色发展之路。
经开区按照“富”规划、“穷”建设的发展思路,用高规划引领发展,用低成本推进建设。规划区面积54.19平方公里,集山水园林产业为一体。规划初期,杨林经开区经济实力薄弱,发展局面受困。为了彻底扭转被动局面,管委会一班人发扬“勒紧裤带”搞规划的精神,高价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主阵园区规划,走产业园区发展与城市建设完全融合的路子,实现经开区与昆明主城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园区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和谐性、空间布局与市场衔接的有效性、产业发展与物流匹配的实用性。
“富”规划独具立体交通优势,形成“铁公机”三大交通网络格局。公路优势为“三高一环绕”纵横(嵩待高速、昆曲高速、昆嵩高速,昆明四环),“两国道两通道”贯穿(213和320国道,官军公路和空港大道);铁路优势为“三铁一轻轨”交错(贵昆铁路、长昆高铁、昆曲高快、轻轨六号线);航空优势为“国家门户机场经济带”。
“十三五”期间,杨林经开区力争实现汽车工业产值1000亿元,装备制造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食品饮料项目产值达20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建成高质量经济发展增长极。
优化营商环境 突出要素保障
“挺起脊梁抓管理,放下架子做服务。”这是杨林经开区落实“放、管、服”政策,构建亲商、清商、富商新型政企关系的准则。按照企业“入得了园、供得了地、开得了工、配得了套、保得了障”的20字园区改革方针,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两手抓”:一手抓机制、体制创新,营造“软”环境;一手抓基础功能配套,保障发展要素,做强“硬”平台。
本着务实、高效、担当的原则,管委会在全省率先推出“五个一”工作机制、“保姆式”服务内容、“登门式”拜访制度。按照“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位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党工委、管委会统一下派企业挂钩服务领导,建立挂钩责任制,实行24小时“保姆式”服务企业。从征地拆迁到企业落户,从项目立项到生产建设,从融资协调到企业担保,从基础建设到矛盾协调……只要是企业的事,只要企业有需求,挂钩服务领导无一不视为己任,躬身代劳。挂钩服务领导定期登门拜访企业,与企业研究发展问题,解决发展困难,帮助企业争取资金、项目,落实优惠政策,做好企业咨询师、把关人。
为了方便企业和提高办事效率,经开区推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窗口办结服务机制;承接45项管理权限,推行主管职能部门“备案制”“跟章制”,彻底改变审批难、审批慢的现象。服务大厅设置金融服务区,引入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贷款等金融服务。
“完善基础设施,突出要素保障。”是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内容。经开区发扬“苦栽梧桐树,乐引金凤凰”的精神,埋头苦干打基础,全心全意抓配套。经过几年努力,基础建设取得大突破,发展功能实现六大配套。一是基础配套。以大投入完善大配套,建成区面积达10.9平方公里,实现水、电、路、气等配套。二是产业配套。严格按照“1+4”产业布局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产业发展基本格局,做长产业链,优化产业发展空间。三是生产配套。经开区邻里中心、食品加工园、装备制造园等2379套公租房相继投入使用,为企业发展解决了居住的后顾之忧。铺设燃气管网60公里,为创建生态经开区、节能经开区奠定了基础。四是生活配套。嘉丽泽片区已形成休闲、娱乐、运动、养生为一体的高端生活目的地,生活配套功能齐全。五是人才配套。职教园区入驻院校13所,学生规模近10万人,开设了80多个专业,年均培训能力3万人,为企业提供订单式招生。六是物流配套。杨林经开区依托“铁公机”的立体交通,整合区域内包括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资源,整合铁路、公路、航空交通资源,规划建设物流产业园2600亩。
绿色产业“三阳开泰” 主导产业“五子登科”
宁要绿水青山,不求“污金垢银”。杨林经开区产业定位锁定绿色,招商引资抓紧绿色,企业落户许可绿色,企业发展鼎力绿色!在“四绿”标准的引领下,经开区实现绿色产业“三阳开泰”、主导产业“五子登科”的喜人发展势头。
按照“1+4”的产业布局规划,经开区建成了“以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为核心,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信息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发展平台,产业集群初现规模。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杨林经开区的核心产业,也是云南绿色能源重大项目之一。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汽车市场,是经开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仪、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扩大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经开区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龙头产业,抢占国际市场的改革举措。在省、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开区成功引进“三车一中心”汽车产业项目。即:东风云汽项目、昆明新能源汽车项目、江铃汽车项目、中汽中心高原实验室项目。
东风云南汽车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升级改造项目规划总投资30亿元,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拟规划在杨林经开区用10年时间建设15万辆/年整车产销基地。建设项目分两期完成:一期用5年时间建成,规划产能达5万辆/年,投资15亿元。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主要生产销售皮卡、SUV以及新能源改装系列车型。二期用5年时间增加产能10万辆/年,投资15亿元,项目投产后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目前,东风云汽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联合厂房、检测车间、污水处理站等项目施工,今年预计完成投资6亿元。
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76亩,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50.6亿元,建设产能每年5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含焊接、涂装、总装三大工艺;二期建设冲压车间、扩充涂装车间、升级焊装车间及其它新能源乘用车完整生产工艺,总产能扩展至15万辆/年,主要产品包括轿车、SUV、MPV型等新能源乘用车。技术中心将引进国内外先进新能源汽车研发技术和团队,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试制中心及新能源汽车技术展示中心,逐步积累和创新新能源汽车研发技术和推广应用技术,为云南省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撑。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总体进度超过70%,今年预计完成投资8亿元,累计投资近20亿元。
江铃汽车项目和中汽中心高原实验室项目也正在有条不紊推进项目前期建设。
食品饮料产业是杨林经开区的绿色支柱产业。杨林肥酒、燕京啤酒、嘉士伯啤酒、恒丰酸角汁、加多宝,五大企业入驻经开区,“绿酒、黄酒、白酒”三色同席,“酸味、甜味、辣味”三味汇聚,构成了独特的“绿色”产业风景线!2017年,经开区食品饮料工业总产值达19亿元,税收超过1.6亿元,成为经开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顶梁柱产业之一。
始创于1880年的杨林肥酒天生就是“绿色”产业,是中国现存唯一一支绿酒。因清末杨林名人陈鼎延续了明朝兰茂《滇南本草》“水酒十八方”的酿制方法,使得杨林肥酒名扬四海,百年不衰!早在1914年,杨林肥酒就荣获云南省第一次物品产评会一等奖,后再与茅台同时获南洋劝业会金奖。故有“贵州出茅台,云南有肥酒”的美誉。2004年,杨林肥酒厂被龙润集团收购,杨林肥酒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组建的云南龙润酒业有限公司厂房建筑面积3.2万余平米,仓库面积1.2万余平米,员工100余人,企业资产5169万元,年生产能力15000吨,年灌装能力3万吨。在老品牌的影响力推动下,龙润酒业研制出肥酒系列、白酒系列、保健酒系列等30余个产品,为杨林肥酒重振雄风铆足了劲。
燕京啤酒以酿制中国最好的啤酒为己任,以让国人能喝到最好的啤酒为追求!公司自2010年投产以来,上缴税收达6个亿,带动当地群众3000余人常年就业,累计发放务工薪酬5.25亿元,做长了运输、销售、瓶具、就业等产业链,拉动了内需。燕京啤酒是地道的民族企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质自信,引进全球最好的酒花引子,购进全球最好的麦芽原料,投资2亿元研发出“帝道”新品牌,做强“燕京品质”。公司总经理张生洪介绍:“燕京啤酒最高年产量已达26万吨,实现税收1.37亿。按照投产规划,公司未来将实现年产量120万吨,力争让更多的人喝上好啤酒!”
杨林经开区地处杨林古镇,深厚的古镇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的嘉丽泽湿地资源,为打造现代“健康生活目的地”留足了发展空间。经开区放眼未来,深谋远虑,大手笔规划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蓝图。早在2009年就成功引进嘉丽泽文化旅游项目,使得这方沃野迸发出诱人魅力!
嘉丽泽高原体育小镇坐拥3000亩高原湿地自然景观,景色秀美、鲜氧充足,是牛栏江上游六条支流的汇水处,留存了云南最为完整的生态湿地河流区域,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5℃,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全年可训练日超过300天,具有得天独厚的高原体育训练资源。体育小镇占地3000亩,立足于国家队、省市专业队、职业队、青少年队等团体的专业训练康复,建设以高原体育运动产业为主,休闲、旅游、养生等配套产业为辅,以专业体育运动、高原体能训练、全民体育健身为核心,集“旅游度假+文化休闲+运动养生+互联网智能化+体育产业孵化”为一体的新兴产业综合体小镇,概算总投资33亿元。
改革成效明显 民生持续改善
26载的改革发展之路,杨林经开区再一次证明:经开区发展动力靠改革,发展基础靠产业,发展机制靠政策,发展跨越靠实干!
26载的改革发展之路,杨林经开区创造了卓越的成绩:万亩荒山荒坡变成了“金山银山”,城镇化面积超过10余平方公里,一座美丽的现代新城崛起在滇中大地!
26载的改革发展之路,杨林经开区实力快速增强:近10年上缴国家税收31.52亿元,实现公共预算收入12.91亿元,开创出区县合一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26载的改革发展之路,杨林经开区带给当地群众源源不断的财富,“务工村”“租房村”“运输村”“小康村”不断涌现。
龙保村是杨林经开区直接带动发展的众多村庄之一,是有名的小康村。村委会主任龙进永介绍,全村8个村民小组,4800余人,因为有了经开区,全村就业率达90%以上;多数群众拥有几份收入:土地分红收入、房屋出租收入、集体分红收入、就地务工收入。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5万元。村集体由过去的空壳村变成了如今的富裕村,拥有了自己的市场、自己的公司,固定资产超过1000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达600万元。村民依托经开区富裕了,土基房变成了大洋房,小马车变成了小轿车……
在杨林经开区,像龙保这样的村还很多,它们正是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依托经开区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杨林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李绍文说:“经开区只有改革才有动力;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有希望!管委会将紧紧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这个核心,按照‘入得了园、供得了地、开得了工、配得了套、保得了障’的园区改革要求,持续夯实要素保障,紧盯‘政策、资金、土地、审批’关键环节,打通‘中梗阻’,扫除‘拦路虎’,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为打造千亿园区、建设工业新城持续发力;以无愧人生、无愧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抓好经开区改革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