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特色小镇创建的弥勒实践
2018
07/30
09:28

本报记者 李树芬

随着弥勒市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全面推进,35岁的可邑村村民赵建梅放下锄头在可邑小镇当起了导游。曾经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她,如今说起了带有浓重方言口音的英语。她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到外面,现在变成了观光路,免费wifi全村覆盖,姑娘们看见游客穿的新款服装,就上网购买,快递直接送到家门口,我们这里的生活和城里没什么两样。”

实现华丽转身的不只是赵建梅和她所在的村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弥勒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我省打造绿色发展“三张牌”部署,着眼“文旅+”模式,让红河水乡、红河“东风韵”小镇、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弥勒可邑小镇既是各种高端要素聚集的平台,也成为拉动有效投资、产业创新升级的动力源。

项目拉动投资

经济总量连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一步迈入高铁时代,通用机场全面开工,融入滇中“大通道”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业呈井喷式增长……近几年,弥勒市发展步入快车道,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然而,也面临着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怎样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区位优势,如何缩小城乡之间、山区坝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是坐等观望,还是迎难而上?弥勒市委、市政府给出了答案:困难不可怕,只要振奋精神,理清思路,办法总比困难多,最终一定能找出一个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2017年4月,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全省建成20个全国一流特色小镇、80个全省一流特色小镇、25个世居少数民族各建成1个以上特色小镇。

弥勒市抓住机遇,在省、州统一部署下,建立项目库,论证储备一批、申报审核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运营一批;红河水乡列入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红河“东风韵”小镇、弥勒可邑小镇、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列入全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其中,红河“东风韵”小镇按照全国一流标准打造,在具体创建工作开展中,弥勒市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各类政策、资金、要素向特色小镇集聚。4个特色小镇到2019年计划投资63.87亿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8.43亿元,占计划投资的44.5%。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4个特色小镇全部由本地企业打基础先期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和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建设。

在市发改局副局长凤跃鸣看来,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小镇吸引力初步显现,喜达屋集团、云南建投等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企业相继入驻并参与小镇建设,仅在招商引资方面,就实现了从招商到选商的转变。

转型促进升级

面对如火如荼的小镇建设,更需要冷静思考:什么样的小镇才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作为特殊的人口和产业聚集的空间综合区,弥勒市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明确提出小镇建设不是政绩工程,要避免功利化趋势,不搞房地产开发,不盲目摊大饼,努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小镇。

展开弥勒市旅游地图,4个小镇的坐标前面都有鲜红的“特”字标识。“特就特在产业,一定要有产业的支撑,小镇才不会成为空镇,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凤跃鸣表示。

“自从参与以生态健康度假为主题的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项目建设以来,公司实现了从传统种苗种植业向生态旅游养生产业拓展的融合发展。”太平湖森林公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利坤自诩为项目“操盘手”,虽然目前小镇360余万元的年收入在集团总营收中只占有很少比重,但他充满信心,“经过5至7年的发展,公司盈利模式将发生根本转变,利润点将落脚到生态康养文旅服务产业。”

在以文化艺术为主线的红河“东风韵”小镇,没用一根钢筋、一颗螺丝,用红砖修葺的万花筒、半朵云、牛哆啰音乐农庄、印章房等建筑风貌给人强力的视觉冲击、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小镇导入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文化体验要素板块,以“企业家+艺术家”模式,举办艺术沙龙、教育培训、文化产品推广等活动,不断提升文化艺术影响力。

红河水乡则以现代体育旅游产业为核心,以8公里长的国际F3赛道作为产业布局起点,配套建设国际汽车运动区、休闲体验区及五星级度假酒店群,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0.37亿元,喜来登酒店及源宿酒店进入室内装修阶段,福朋喜来登及臻品之选酒店完成施工图设计及前期工作。

近年来,可邑小镇依托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紧扣彝族阿细传统文化,旅游产品向古村旅游、养生度假、民族文化体验等多元体系转变。

弥勒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初步经验在于,其产业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展起来,精准定位、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在自发成长中实现产业迭代,而这正是特色小镇之特色和生命力所在。

建设美好家园

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品质、更美环境追求的前提下,4个特色小镇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找到切入点。

沿着干净平整的道路,汽车在花海中穿行,勿忘我、鸢尾、雏菊一路把我们引向绿色深处。“这里是典型的岩溶地区,原来都是荒山坡,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点包谷等作物。”毕云锋是土生土长的老尖山村人,大学毕业后恰逢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启动建设,他加入云南雅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当起了销售部经理,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迁,“从拉土栽树做起,昔日裸露的红土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树林和四季不断的鲜花。”

绿色生态晕染出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的底色,民族文化则承载着可邑村的灵魂。这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彝族阿细村庄,已经成为弥勒市乡村振兴的示范点,村民在家门口当起了导游、保洁员、绿化员、保安。游客来到小镇可以体验、观赏阿细人节庆、祭祀、歌舞、婚俗等传统文化,当地出产的核桃、蜂蜜也依托电商走出大山,农民人均从旅游业中获益6000多元。

沿着“一部手机游云南”APP指引,上海姑娘赵娅娟在“东风韵”流连,大风车的异域风情、牛哆啰音乐农庄里回荡的交响乐、云陶体验馆的泥塑,一切都让她如痴如醉。她说:“弥勒是我最喜爱的地方,一次次让我留恋,一次次让我感动。”

现代元素与历史记忆、空间布局与文化肌理、硬件设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人为本、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带动了弥勒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出创新创业的活力与动力,改变着弥勒市发展格局,丰富着城市内涵。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