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昆明工业奏响时代最强音
2018
07/24
13:24


优必选科技(昆明)有限公司CRUZR商用服务机器人生产线。 记者李海曦摄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48.78亿元,增长29.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3和5.5个百分点,在16个州市中排名第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这是昆明工业交出的半年成绩单。

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59.2亿元,增长10.1%,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4个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8.9亿元,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传统产业为支撑、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新体系正在加速构建。这是昆明工业2017年给出的年终答卷。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昆明强。萌芽于清末,起步于抗战,发展于1949年后的昆明工业,在改革开放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现已成为云南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如今,走进昆明各个开发区、工业园区,一片繁忙火热的场景展现在眼前:一个个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有序作业……工业强市的最强音正在春城大地激荡回响。

工业转型 吹尽狂沙始到金

春雷轰鸣,大潮初起。1978年,昆明钢铁厂等4家工业企业率先实行亏损包干,拉开了昆明地区工业企业改革的序幕。

如今,走过79年发展历程的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昆钢”),现有综合产能已达到年产827万吨钢,从业人员近5万人,2017年总资产807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序第308位。经过多年转型发展,昆钢已由单一钢铁制造企业逐步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传统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六大主业产业,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25亿元,利润7亿元。

昆钢的发展历程不过是昆明工业起于改革开放浪潮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处祖国边缘的地理位置和国家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等原因,昆明产业发展处于稳定增长期,初步形成以农业和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机械、冶金、食品和化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商业、餐饮、居民服务、交通运输及邮电为主的第三产业,一、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10∶60∶30。以烟草、五金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迅速发展,烟草开创出崭新局面,支撑了工业五分之一占比,“五朵金花”(茶花牌汽车、白玫牌洗衣机、山茶牌电视机、春花牌自行车、兰花牌电冰箱)成为昆明亮丽的名片。

但在随后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五朵金花”并未发展壮大,反而纷纷凋零、销声匿迹。1999年,昆明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呈现“三二一”特征。2003年,昆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冶金、烟草、化工等资源型、重化工成为主导,烟草产业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对昆明工业的支撑逐步弱化,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47.6%到2010年的49%,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十三五”以来,昆明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重要理念,抢抓“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国家机遇,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高质量发展,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质效双升”良好态势。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59.2亿元,增长10.1%,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4个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7.7%,比重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培育快速发展,工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构建了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传统产业为支撑、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新体系。

园区发展 历经风雨见彩虹

作为昆明工业转型发展的主阵地,园区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时间回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园区于昆明而言还是一片空白。当时,昆明全市几乎没有新审批工业用地,没有新上工业项目,期间昆明工业经济比重大幅下降,达到历史最低点。

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1992年昆明设立了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云南杨林县乡工业开发实验区,工业园区发展正式起步。进入而二十一世纪,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由此掀开了全市园区建设的新篇章。先后关闭撤销了20多个不具有开发和发展条件的园区,重点规划建设安宁、杨林、海口、呈贡4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东川、寻甸2个省级特色产业园,晋宁、宜良、富民、禄劝、石林5个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园区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招商引资的主战场、特色产业的聚集地。特别是全面启动“三大战役”以来,通过深入实施千百十亿元园区培育计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为全市经济平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7年,全市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共16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工业园区13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2017年,全市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2亿元,同比增长10.5%,总量是2007年的3.9倍,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7年的45%提高到82%;高新、经开等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安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阳宗海(呈贡工业园区)、海口、东川、晋宁、宜良、富民等8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园区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力量。

蓝图谋划 攻坚三年见真章

时间来到2018年7月,“十三五”进程过半,《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攻坚三年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出台。《意见》围绕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和“4+4”重点产业培育,剑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力争上升2位”等目标。

为支持上述目标实现和园区发展,《意见》从合理规划发展空间、支持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突出大招商招大商、突出大项目大企业带动、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强化资金支持、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人才支撑9个方面明确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中在推进创新驱动方面,《意见》提出,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同时,扶持和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每年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0家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在生物医药、电子制造、食品、机电、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广“智能工厂”“互联网+”等试点示范;培育50家两化融合示范标杆企业,重点打造100家分层、分类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0年创建不少于10个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等示范单位。

根据《意见》,昆明将把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制造装备、清洁载能产业、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实现工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活力激发,谱写昆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殷雷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