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投入资金23.68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8.84万亩
西畴县三光片区通过石漠化治理,助推精准脱贫
宾川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上,大力发展葡萄产业
昭阳区土地整理现场
新平县大力发展优质沃柑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玉龙县黎明乡大麦喜获丰收
耿马县勐撒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高优生态茶园建设
核心
阅读
变荒山为绿洲、变废地为宝地……在寸土寸金的时代,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省水利厅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农业厅、省烟草公司等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正通过各项有力措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镇雄县芒部镇松林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云龙县大栗树茶厂对茶厂1400亩低产茶园进行改造,预计到2020年,年产值将达1亿元;凤庆县洛党镇万峰等5个行政村,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每年亩均增产粮食达100多公斤……
在云南,类似这样的案例层出不穷,这正得益于近几年来我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上半年共投入资金23.68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8.84万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的68%。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初显,为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省打造“绿色食品牌”打牢根基。
提质增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 各地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要求,督促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2018年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省水利厅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省今年上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开展了督促检查。
8个督查组,分别对16个州(市)上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开展督促检查,专项督查工作取得初步实效。从各督查组反馈的情况来看,昆明市、昭通市、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德宏州等11个州(市)完成情况达到全年建设任务的60%以上,完成情况较好,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临沧市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以来,各项目区紧紧围绕防洪、抗旱、排涝三大体系建设,围绕“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归并零散土地,坡地改造为梯地,旱地改为水浇地,使原来的“三跑”地变成了“三保”田地,项目区基本建成 “田成方、渠相通、管成网、路相连、林成行、涝能排、旱能灌”的高稳产农田地。同时,通过推广绿肥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土地肥力,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项目区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永德县整合资金875万元在乌木龙乡菖蒲塘村建设高标准农田0.32万亩,建设灌排沟渠、田间机耕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村里能人、大户带动群众一起种植洋芋、菜豆、青菜等有机食品1200亩,用于供应全乡学校和当地市场。同时田间机耕路为2000多亩核桃、荞麦、粮食等作物提供运输保障。通村公路不但解决了项目区群众出行难、生产运输难的问题,还缩短了周边的小村、炭山等自然村6000多村民到乡集镇赶集里程3—9公里,为菖蒲塘村聚集了大量人气,增加了购买能力。
全省各地通过项目建设,实施水利、农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科学配套,项目区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产业提质增效水到渠成。
镇雄县芒部镇松林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耕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农业潜在优势得以发挥。项目区粮食亩产由原来的290公斤增加到410公斤,亩均增产120公斤,亩均增收240元。
结构调整 项目建成后 产业结构调整步入正轨
以前,想种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但由于土地贫瘠、水利条件不达标,只得望田兴叹。
农户并非不想种植高附加值的产品,当地政府也并非不想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要如何破局呢?归根到底,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和水源,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正好从根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镇雄县芒部镇松林村正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当地粮食亩产平均提高了120公斤。带来的利好还不仅如此,据介绍,当地通过项目推进,产业结构得到调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更多群众自发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实现亩均增收1500元。
据省水利厅统计,今年上半年我省共建设机耕道路2426公里,修筑沟渠、铺设管网6330千米;完成坡改梯、土地平整18.6万亩,实施生物农艺措施4.29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4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农业面积28.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初显。
土地平了、水肥到位了,不少原本不敢想不敢种的作物都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在距离双江县城13公里的沙河乡陈家村委会尾帕自然村的高山上,有一座云雾袅娜、景色迷人,仿若世外桃源的庄园——荣康达乌龙茶庄园。走进风景如画的荣康达茶庄园,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在茶香幽幽中,恍如步入仙境。双江荣康达投资有限公司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搭建平台进行土地流转后,投入技术、资金,并聘请台湾和泰国制茶大师,将多种优质茶树与当地古茶树嫁接后的茶叶进行精心制作,培育出了高山乌龙,获日本、美国、欧盟有机认证。
荣康达乌龙茶庄园在流转的土地上统一规划,进行沟渠、机耕道路、土地平整坡改梯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茶园建设达到规模,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已建成。在土地流转建设中,当地农户既得到土地流转金,共2000多亩960多万元,每年还可以到公司务工常年均50人左右,收入达100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户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奠定基础。目前,双江荣康达乌龙茶庄园年产30吨高山乌龙茶。另外,由于地理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的优越性,该庄园还拟将建设“世界茶源”博览园区,并与当地政府同心协力,树立双江品牌,致力于将勐库大叶种茶打造成世界名片。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著名佛教圣地鸡足山脚下的炼洞、新川、大坝子4.2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宽阔平直的田间道路伸向四面八方,统一建筑风格的农家小院在骄阳映照下格外温馨,翠绿的葡萄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处处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景象。这片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沟、渠、路、桥、涵、闸全面配套的山区连片农田建设区,就是宾川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2017年,宾川县优质水果总面积达28.43万亩,总产54.11万吨,总产值40.11亿元,其中:葡萄17.13万亩,总产35.22万吨,产值29.19亿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7.58%,成为全国县级最大的早熟优质鲜食葡萄生产基地。
宾川县通过持续不断的中低产田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释放土地“潜能”,累计建成“田成方、路相通、管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稳产田地46.2万亩,高效节水面积达到22.5万亩,高效推动了宾川县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发展。
保山市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改善了1.2万亩咖啡基地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受益群众300余户,为提高产量和提升咖啡品质奠定了基础。2017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18.3万亩,咖啡豆产量3.1万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脱贫致富 高标准农田项目推进 农民富了村子美了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昭通市市长郭大进谈及当地脱贫实践时,拿着手中的一只“昭通苹果”不无骄傲:“昭通种植苹果的历史有近80年,现在种植面积40万亩,产值30亿元,带动30万贫困群众增加收入。苹果俨然成了当红产业,打开昭通人的朋友圈,个个在卖生态高原苹果,红苹果变成了‘金苹果’。”
昭通苹果是当地最富知名度的农产品之一,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今年,昭通市昭阳区农投公司融资4000余万元,在北闸镇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其中核心区4000亩。目前,项目已实施完成投入使用。在项目区,由昭阳区农投公司负责承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入股参与,采取“农投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在北闸镇共同建设国家级万亩苹果产业园核心区——现代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4000亩,示范园亩均种植苹果200株,2年挂果,3年初步进入丰产期,亩均产量2.5吨,产值1.5万元。
昭阳区北闸镇副镇长欧昭驿介绍,该项目覆盖北闸镇红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户624户3380人,贫困户主要采取户均托管1亩果园的方式入股参与,前三年户均每年可获得收益7400元,3年丰产后户均每年增收1.2万元以上。同时,产业园可解决当地就业人员1300余人,其中,红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户1000人,流转土地农户300人。综合核算下来,产业园可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户均增收1.4万元。
临沧市凤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资源,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土壤肥力,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整合“省级水利专项资金中低产田地改造补助经费”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投资352万元,建成3100亩茶园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建成小水池(窖)、取水坝、小水塘等小型水利工程5件,农田灌溉沟渠8公里,农田灌溉管网工,2件106.04公里,田间机耕路4条16.2公里,安装喷头750个。示范区内茶叶产量提高了,品质改善了,实现产量和价格双重增。年均亩产干茶205公斤,比全县亩均108.2公斤增96.8公斤,增89.46%。每公斤均价29.8元,比全县均价21.4元增8.4公斤,增39.25%。每年3100亩茶园,收获总产63.55万公斤,创总产值1893.79万元。纯增产30.01万公斤,纯增收894.24万元,有力提升了项目区农户生活质量,助推了脱贫攻坚。
高标准农田建设典型
近年来,我省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哪里,示范样板建设就到哪里的思路,将项目建设主动融入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着力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云南农业品牌化发展;助推农业产业化调整,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多种方式,在全省各地集中打造了一批示范样板,对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元谋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
补齐冬农发展短板
元谋县发展冬季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缺水”这一难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据测算,元谋县每年需水量在2.5亿立方米以上,可缺口水量高达1.2亿立方米以上。2016年5月,元谋县元谋大型灌区丙间片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正式启动,着力破解农业生产缺水“最后一公里”难题。2017年初,我们来到元谋县采访时,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面对未来大家信心满满。2018年3月,我们再次来到元谋县采访,工程已基本完工,“建立了完善的运行体制机制,农田水利改革效果逐步体现,支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项目负责人介绍。黄瓜园农户老刘说:“高效节水项目的实施和节水灌溉的推广应用,方便了农户。不用跑远去拉水,‘滴’一声,刷卡后水就流到田里,回家吃个午饭,再刷一次,就灌溉好了。算下来,每亩地每次灌溉平均节水85立方米以上,节约水费、劳动力等成本1500元。”
如今,“元谋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农田水利改革案例。近几年,我省大力推进农田水利改革,除楚雄元谋外,大理宾川、曲靖陆良等地改革效果成效显著。
临翔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
推进茶产业大发展
就临沧区域的普洱茶来说,目前最为知名的产区为双江县勐库镇和临翔区邦东乡。在市场层面上,这两个产区往往被其中最为有名的行政村甚至村民小组的名声所替代掩盖,前者是冰岛,后者为昔归。比如昔归,仅仅只是邦东乡邦东行政村下辖的10个村民小组之一,而整个邦东乡,古茶园总面积约为7745亩,昔归所占的比例,不到二十分之一。
来到邦东,大家都会为丰富的茶产业资源而感叹。随着普洱茶市场需求的增加,如何将产业做得更大,让好茶销售到更多的地方?
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邦东乡积极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结合自身地理位置、农田土壤等特点,大力推进邦东乡茶叶产业发展。
邦东乡地貌高山峡谷居多,山间砾石遍布,不适合大面积的蔬菜粮食类种植。但因其毗邻澜沧江,邦东乡依据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物种资源,大力开发引进石介茶优良品种种植。为防止土壤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邦东乡出台多种种植规范,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禁止乱砍乱伐,修筑梯田,整治坡面水系,降低土面坡度,改良耕作制度,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