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有志者圆梦的地方,这里是实业家创业的天堂,金沙江畔的鹰之城正蓄势待飞……”在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制作的投资指南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语。如果把开发区比喻为雄鹰,那坐落于开发区两侧的绿色产业开发区和老虎箐工业园区就是雄鹰的两翼。就是这两翼,托起了迪庆工业的一片天。
走进开发区,漂亮的建筑映入眼帘,郁郁葱葱的街道两旁,一座座办公大楼鳞次栉比,一个以商贸、旅游、居住功能为主的,服务周围片区,辐射全州的集休闲、疗养、度假为一体的园区正向世人展示着它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如今,一座锦绣新城正在快速崛起,一个新兴的经济体正在雪域高原诞生。据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这里的生产总值只有13973万元,到2010年已上升到147310万元,比2005年的48547万元增加了3倍。
希望在这里起步
“建设开发区,可以用‘起步艰难’四个字来形容!”回忆起开发区建设之初的步履艰难,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和发宏记忆犹新。
1994年7月开发区刚成立时,迪庆最大的林纸企业——纸浆厂刚刚建成投产,一批以木材加工为主的企业入驻开发区,迎来了第一次开发浪潮。这样的光景并没有持续多久。1998年,全国禁伐天然林,迪庆纸浆厂实行政策性破产,其他木材加工企业纷纷关门走人。人头攒动的纸浆厂,一下子人去楼空。
面对严峻的形势,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开发区的区域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建成迪庆对外开放的窗口、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园区、财源建设的重要基地、培育支柱产业和开发特色产品的“龙头”、发展优势高效农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以及深化改革的实验示范区,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集休闲疗养度假为一体的窗口城市成为开发区新的区域定位。
十多年前的开发区,办公只能挤在礼仁村委会里,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建筑,也没有农贸市场,即使地处气候温和的金沙江边也很难买到新鲜蔬菜。开发区成立6年后,这里开始有了几分小城镇的模样,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齐全,一些干部退休后也选择到开发区定居。尤其是近年来,开发区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市政建设投资规模上亿元。一大批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设计独具匠心的中心广场总能引来路人的一片赞叹声,开发区中心完小成立不到两年就以其严格的管理赢得社会的好评,疗养中心、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完成建设,饮食、住宿的选择空间也比以前大了许多,城市的功能更趋齐全。如今,徜徉在开发区,就能感觉到这座美丽的新城散发的无穷魅力。
在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上,开发区党委一切为农民着想,赢得了广大农民对开发区建设的支持。针对开发区近年来建设征地多的实际,一方面,管委会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征地补偿,另一方面,对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实行了社会保障,确有困难的农民则可领到最低生活保障金;与此同时,管委会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尽力在市政管理等方面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出资与农民共建农贸市场,所得收入由老百姓分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有力地保障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开发区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对开发区的区域定位,以一园三片区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园区经济为主抓手,突出工业强区战略,发挥区位优势和发展环境优势,加快了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培育了资源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四大特色经济,努力推进产业建设、设施建设、机制建设、环境建设、自身建设,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开发区加快推进城镇化,重点实施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提升城市功能,一个以新型工业化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开放、和谐、文明、发展的经济开发区正以崭新的面容和姿态吸引全国各地的商家和游客。
奏响发展乐章
欲谋百年计,放眼千万里。“一定要‘苦练内功’,摸着石头过河,精心呵护这个‘独生子’。”开发区管委会一班人一致达成共识。
开发区为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加快产业发展,坚持把规划摆在开发区建设的首要位置。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完成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科学定位,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合理划分功能区,以一园三片区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园区经济为主抓手,突出一个战略(工业强区),发挥两个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环境),加快四化进程(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培育四大特色经济(资源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推进五大建设(产业建设、设施建设、机制建设、环境建设、自身建设),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如今,置身开发区绿色产业园区,宛如走进一个绿色的世界。当年还是纸浆厂时种下的松柏,如今已有碗口粗,而昔日曾经废弃的车间,如今绝大多数都已派上用场。绿色产业园区,一家家企业生产线不停运转,一瓶瓶“无量藏泉”从生产线上下线,“大藏秘”酒香飘金沙江两岸,园区里处处是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
2000年,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开发区,以生产青稞干酒为主,开创了开发区建设史上的奇迹,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赢利。如今的酒业公司,产品已经畅销全国,成为迪庆生物产业开发的一面旗帜。公司带来的效益不仅体现在税收的增加上,还有效带动了全州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订单农业发展。如今,公司每年收购4500亩的葡萄和800吨左右的青稞,许多以前只习惯种植玉米、小麦的农民,地里转种了青稞、葡萄,原因很简单,只要质量保证,不愁没有销路。
按照“政府兴办园区,园区吸引企业,企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建设的绿色园区,在充分利用原纸浆厂政策性破产后闲置资产和基础设施,通过不断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引进集生产、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企业入驻园区,促进迪庆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园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已建成日处理污水1500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4万KVA变电站1座、日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厂1座。共引进各类企业16户,培育出了以“香格里拉藏秘”酒、“舒达”有机食品为龙头的一批优势生物产业。
2010年,绿色园区实现产值64113万元。乘着迪庆经济飞速发展的东风,绿色产业园区迪庆饮品和绿色食品的加工平台已经逐步成为迪庆产业宏伟蓝图的一个重要板块。
和绿色产业园区一样,坐落在老虎箐的工业园区周围也是绿树成荫。走进昆钢冶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锰系铁合金项目厂区,只听见隆隆的机声,不见“乌龙”腾空,但见花红草绿、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天蓝色厂房与绿色的松林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
根据迪庆丰富的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均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老虎箐工业园区走“电矿结合”的路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01年9月,经州人民政府(迪政复〔2001〕13号)批准设立的“载能产业”园区,园区的发展重点是以铁合金系列产品为主的生产与销售。2006年,老虎箐工业园区被列入云南省载能产业发展规划,批准建设30万吨/年铁合金生产基地,是香格里拉工业园区“一园六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持续推进园区发展,开发区管委会不断加快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紧紧围绕“将老虎箐工业园区建设成规模化、专业化的铁合金生产基地,到2014年使园区铁合金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年”这一目标,目前,已累计投入近2亿元为入园企业完成配套基础设施。
当我们来到昆钢铁合金有限公司的车间,顿时感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通红的矿热炉前,几百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已经出炉的铁合金依然滚烫通红。
去年,老虎箐工业园区的4家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0817万元,为开发区超额完成年度经济发展目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园区形成了年产10万吨铁合金生产能力,年产值达到了5个亿。
园区现有迪庆经济开发区昆钢铁合金有限公司、云南鑫源实业有限公司、迪庆经济开发区源丰炉料有限公司、迪庆光华冶金炉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铁合金电炉容量达到12.57万KVA,年用电量达到4.35亿度,产能为14万吨/年,主要产品为生铁、硅铁、铬铁、锰铁、钛渣等铁合金产品。
2010年,州政府与昆钢集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迪庆经济开发区昆钢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5亿元,进行三期10万吨/年锰系铁合金生产线的建设,云南鑫源实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12万吨铬系铁合金生产线,共4台16500KVA电炉,已于2010年11月10开工建设,两个项目建成后,片区“电矿结合”的产业规划已经基本建设完成。
随着一大批新、特、名、优产品在开发区这片热土上不断涌现,迪庆州委、州政府积极引导和促进各种要素向开发区园区聚集,使开发区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发展城市新区的设想一逐步得以实现。
按照“一园三片区”的规划,工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雏形基本形成。2010年,全区工业企业23户,完成工业增加值51038万元,比2005年的31515万元,增长61.9%
在此基础上,管委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启动实施了木碧湾综合工业区规划建设。把木碧湾片区规划建设列入2008年州政府确定的12项重大建设项目,完成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片区控制性规划的修编,征收土地345.39万亩,全面启动片区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基本具备了引企入园的条件。目前,日处理1000吨的安格隆公司综合选矿厂一期工程已完成并投入试生产。。
同时,管委会以提升档次、完善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通过落实发展服务业的优惠政策,城乡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到2010年,全区第三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增加值为95544万元,占GDP的比重达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