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代交融、山水与都市辉映。
西山区的版图,形似滇池西岸飘舞着的一条绸带。
这里濒临碧波荡漾的“高原明珠”滇池,依傍秀丽雄奇的睡美人西山,享有“半城山水半城湖、半城春色半城梦”的美誉。
依傍着母亲湖,滇池西岸孕育出百年民族工业文明,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第一挺机关枪、第一架望远镜、第一根电缆、第一支青霉素……一直以来都是西山区发展的依托和潜力所在。
西山区是省会昆明重要的西南门户和主城核心区之一,也是全省唯一连续10年入围“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的县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山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总领,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产业强区、拓城优城、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生态优先、文化兴区、民生共享、依法治区八大战略,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发展动能不断增强,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品质大幅提升,百年老工业城区华丽转身,为打造服务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调结构、促转型 改革创新增活力
随着草海片区开发号角的吹响,昆明正从“翠湖时代”走向“草海时代”迈入“滇池时代”,各种要素和机遇叠加、发展优势凸显的西山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9月29日,22家大型企业在北京与西山区签订意向合作协议、投资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总金额达2535.05亿元,为西山区签约项目最多、合作资金最大的一次。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签约企业中,有3家进入世界500强名录,2家进入中国500强名录。这既是对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可,也是对西山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表现。
近年来,西山区按照昆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明确提出了近期抓规划、夯实基础,中期壮实力、全面建成,远期提品质、加速发展,到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目标。围绕该目标,确定了“一核两翼三带四大产业园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产业支撑方面,深入实施“产业强区”战略,大力发展“137”重点产业,依托昆明金融产业园区、草海北片区、滇池西岸度假休闲区、海口片区、团结片区等巨大的产业承载力,巩固发展一个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着力壮大精细磷化工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三种工业,培育聚集商贸及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及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大健康产业7个现代服务业。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转型升级不松懈,使产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过去五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新增商务楼宇16幢,培育“亿元楼”4幢;温德姆至尊豪廷、万达文华等品牌酒店投入运营;能投集团、理想集团等14家总部企业落户西山;平安保险、中国期货等30余家机构入驻金融产业园区,长坡物流园区港鑫国际汽配城签约建设。工业基础逐步夯实,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5.3亿元,海口工业园区引进达海新型材料、云天意达等亿元以上项目6个,玻璃深加工、新能源客车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6家。都市农业更具特色,香草芳林、自耕农庄等现代都市型庄园成为休闲观光新业态。
西山区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引擎作用凸显,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云南光谷光机电科技孵化器成为全省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3家,新增知识产权专利申请和授权552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全区现有157家金融机构、28个城市综合体、54幢大型商务楼宇和5大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达2070户,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实力雄厚。
通过做优三产、做强二产、做精一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成为全省唯一连续10年获评“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的县区。今年1-8月,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GDP同比增长10.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经济总量位于全省129个县市区前列,逐步形成推动跨越发展新局面。
优生态、提品质 拓城优城显魅力
草海片区是滇池深入昆明城区的重要通道,是昆明着重打造的“城市客厅”,随着投资320亿元的昆明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在此落地,以及云南城投滇池未来城昆明新天地项目、昆明发电厂原址改造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相继落地,西山区未来发展的新图景更显魅力。
平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项目落地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西山区坚持城市开发和园区建设并重,做大做强产业平台的战略是极其有效的。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西山区着力实施拓城优城战略,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全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彰显魅力的现代化城区。注重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品质,彰显“滨水、历史、文化、生态”的城市特质,留住西山特色。分类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计划5年内基本完成30个片区53个村改造工作,并从城市“微改造”试点入手,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发展新兴产业腾出空间。同时,力争通过海口新城、滇池西岸度假休闲区、团结民族风情小镇的加快建设,带动后发地区加快发展。
提升城市品质,不仅需要城市修补,还需要生态修复。在推进“城市双修”过程中,西山区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全力守住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过去五年,西山区投入资金31亿元,深入实施滇池治理项目106个,埋设排水管网95千米,完成精准治污项目11个,建成生态湿地1400亩,8条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达到Ⅳ类以上,草海水体磷、氮较2012年内分别下降28.7%和44.3%,滇池治理效果明显。建成大营庄、白鱼口污水处理厂及23个村庄污水“三池”项目;完成云天化废气处理、普兴工贸废液处理等26个减排项目,削减废气污染物二氧化硫690吨、氨氮5220吨、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4.7万吨,环境保护卓有成效。新增城市绿地494.4公顷,建成碧鸡博览公园、福文化主题公园等一批精品公园;完成滇池面山“五采区”植被修复1143亩,新增造林3.1万亩,城乡绿化全面提升。
坚持环境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关停华电集团昆明发电厂、云南国资昆明水泥厂等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西山区已成功创建为首批“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市区”,碧鸡街道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街道”,团结街道、海口街道先后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生态是发展之本,绿色是发展保障。如今的西山,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森林覆盖率达60%,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协调共进,逐渐实现从百年老工业城区华丽转身,发展成为一个历史与现代交融、山水与都市辉映的高品质创新生态新城区。
创新新动能:科教文卫事业再创新业绩
从获得2016—2020年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到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均衡,再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精品文艺创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再到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五年来,西山区瞄准社会民生事业中的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实现“抓发展”和“补短板”有机统一,把更多发展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让居民更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五年来,西山区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高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累计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3家,新增知识产权专利申请和授权552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云南光谷光机电科技孵化器成为全省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
近年来,西山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补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短板,通过盟校、分校、并校、建新校等方式,挖掘优质学校、做强薄弱学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自2016年引进衡水中学领办前卫中学,引进昆三中开办城中村改造24号片区配套中学,引进昆一中开办新建成的城中村改造46号片区配套小学后,今年又新增省一级幼儿园1所、省级现代教育示范幼儿园2所,成功引入云南衡水实验中学西山学校、昆三中西山学校、昆一中附属小学3所名校合作办学。通过“教育强区”战略的实行,正逐步实现辖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同时,西山区全面提升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校园环境,在完成9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基础上,又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拆除D级危房9.54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15万平方米,完成18所学校D级危房排危新建工程。在城中村改造中,投入及引入资金9.16亿元,新建配套学校3所,为9所小学、4所初中学校配置相应设备71824件,保证了义务教育学校的学习生活需要。建成全省第一个专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西山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进一步促进了西山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使校点布局、学校软硬件建设、精细化管理、特色办学等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
随着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的建设,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也在过去五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国家、省级标准区、街道、社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室等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改、扩建。实现了区级馆、街道站、社区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础设施的全覆盖,并建设农家书屋98个、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服务中心1个、街道服务站10个、社区服务点93个。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国家、省级标准的达标率达到100%。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精品文艺创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生机勃勃的发展道路。2016年,全省首个掌上文化APP——“西山掌上文化”诞生,西山基层公共文化生活与互联网接轨。居民只需动动手指,便可实现基层公共文化共享。
西山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工作,建立签约服务家庭、个人与全科医生及其团队之间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实现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同时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分级诊疗试点,让“4+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全区实现全覆盖,辖区居民扫一扫微信公众号,“家庭医生”团队在网络上就可对签约对象开展健康指导、预约、在线交流、帮助关怀等服务,居民还可查询接收儿童疫苗接种信息提醒并进行预约,慢性病患者也可接收家庭医生传来的健康教育资讯,真正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发展新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打造“半城山水半城湖、半城春色半城梦”的现代新西山,是西山区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确立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森林覆盖率达58.6%,自然风光秀丽,环境适宜人居”。不久前,西山区委书记周红斌在北京举行的西山区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招商推介暨项目签约会上的这段致辞,吸引了国内外客商。
依托地处滇池西岸的区位优势,西山区在城市发展中打好生态牌,充分体现出西山区特有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了实现“半城春色”的目标,早在去年西山区新增城市绿地就达894公顷,城市绿地率达38%,森林覆盖率达58.6%,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通过努力,西山区荣获首届“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市区”称号,也为西山居民打造了一片满园秀色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西山区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提出,到2018年,西山区将在昆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国际化商务中心和山水园林新城区建设迈上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区。为此,西山区将坚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新型工业,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创新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突出省会城市核心区功能品质,优化城乡发展,保障区域协同发展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以海口工业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团结城乡统筹示范区为两翼;以环滇池生态经济带、团结—碧鸡—海口绿色产业带、昆安高速公路商贸经济带为三带;包括海口工业园区、滇池西岸度假休闲区、昆明泛亚金融产业中心园区、昆明长坡物流园区四大产业园区“一核两翼三带四大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
“十三五”期间,西山区还将提升城市开发建设品质,草海片区要围绕打造靓丽“城市会客厅”,引入高品质项目开发建设;滇池西岸、海口新城联动发展,推进湿地建设、项目招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度假休闲区。
“十三五”时期,西山区还要在生态建设上下大功夫,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将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绿色生活,实现绿色强区、绿色惠民,加快建设美丽西山。
依托良好生态环境,西山区将继续推动经济水平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9%左右,到“十三五”末,西山区将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区。
街区新面貌:精品城区未来更可触摸
逛街、购物、看书,喝咖啡、看电影、品美食……周末,家住盛高大城的程晓与朋友相约来到位于昆明市滇池路的南亚风情第壹城,体验时尚休闲,尽享都市生活。
在西山区,这样集休闲娱乐、时尚餐饮、购物体验为一体的SHOPPINGMALL并不少,为人们提供了极具内涵的配套服务、多姿多彩的休闲方式,以及繁华热闹的都市生活。既有美食荟萃的春城金街,又有品牌聚集的爱琴海购物公园,还有建筑风格独特的南亚风情第壹城,以及人气旺盛的万达广场等等。
“城市休闲地标并非简单的商业集群,他需要同时满足几大特征,譬如具有独特的文化性,拥有街区商业及雅致的公共空间,休闲娱乐独具规模和体量。”业内人士分析。西山区经过产业定位和商业布局,城市地标逐渐增多,精品街区日益完善。目前已有157家金融机构、28个城市综合体、54幢大型商务楼宇。
伴随着城市发展与升级,昆明需要文化味更浓、环境更雅致、商业更时尚、人气更爆棚、服务更优质的休闲地标出现。依托产业形态格局,西山区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形成“一街道一策略、一片一主业”的产业形态格局。其中,金碧街道依托金马碧鸡坊、东西寺塔等城市历史文化名片以及城市中心的核心区位优势,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名片和旅游商贸街区;福海街道推进万科草海片区改造项目、云报华府二期等重点项目,依托南亚风情第一城、爱琴海购物公园两个都市商业中心,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以综合体为代表的零售业、健康养老业、金融业、商贸物流业、文化产业等……
在新城区,打造靓丽的精品街区、完善的配套服务;在老城区,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舒适的人文环境。为全面疏导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西山区在老城区进行微改造,让城市更舒适、更温馨、更有品质。
走进西山区永昌街道的老旧小区院落,令人眼前一亮:居民利用社区二楼连廊,打造出一条以“运动、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空中健康步道。据介绍,永昌街道办事处辖区有豆腐营小区、永昌小区、金牛小区、黄瓜营小区等居民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无物业管理,普遍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卫设施缺失,电力、通讯等线路老化、排线各自为阵等问题。为推进微改造工作,街道和社区入户宣传“微改造”益处,得到了每一位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小区群众纷纷解囊、自愿捐款,最少的有5元,为微改造添砖加瓦。70多岁的李兰芬老人还将多年积攒的30多双劳保手套捐给社区,表达对微改造的支持。
如今,“小改造”带来了“大变化”,原来三线“蜘蛛网状”的现象不见了,社区道路人行道修复一新,路灯明亮,社区整体外墙干净整洁,还配上有关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宣传画,宣传栏、告示栏也焕然一新。
从去年开始,西山区分两批对10个街道的29个城中村、老旧小区、示范村进行微改造,坚持“少工程、多整治,少投入、大成效”,从细微处入手,从小区内的广场,到街角的修车摊、小公园,到整个街区……用充满创意的小修小补,提升社区整洁度和群众的宜居感,让老旧空间焕发新生机。
迈向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
中共西山区委 西山区人民政府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山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经济社会实现了新飞跃,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是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优、民生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关键还是在于党的坚强领导。
5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这一主线,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坚持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制度体系“三大体系”,在全区凝聚了大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共识和合力。充分发挥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部署推动全区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区级统筹和部门联动。首创区委常委“三联系”机制,区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做到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亲自跟踪督促,示范带动街道、社区书记牢牢将党建工作抓在手上。
事业推动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今年,以城市党建为统领,创新开展“10点5线”党建品牌打造工作,在机关、“两新”组织、中小学校等领域打造10个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党建品牌。在社区,充分整合党建示范点资源,在兴苑路、滇池路、环城路、广福路、高海高速沿线形成5条党建示范带,让党建成为引领社会治理的最美“风景线”,不断提升党建品牌的引领带动效应,最大化地汇聚了党员干部的共识和力量,推动全区党员干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5年来, 西山区主要经济指标有了快速的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我们深入实施“产业强区”战略,以推进“137”重点产业发展为工作主线,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新型工业转型升级、高原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目前,二、三产业已经成为西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引入万达、恒大、万科等知名企业投资西山,还有云南光谷光机电科技孵化器成为全省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以及多家总部企业落户西山,使得全区商务楼宇鳞次栉比,发展支撑更加强劲,创新引擎作用凸显,成为全省唯一连续10年入围“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的县区,蓄积更加强大的发展势能。
5年来,我们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城市建设面貌更新较快,实行“教育强区”战略,医卫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环境安定和谐,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区”称号。通过精准治污项目、生态湿地建设等,为滇池2016年全年水质告别劣Ⅴ类作出应有贡献;同时完成滇池面山“五采区”植被修复等,辖区城乡绿化全面提升,建成一批精品公园,让绿水青山成为西山最大的发展优势。
现在,我们迈入新时代,开启了新的征程,西山区第十一届党代会提出按照昆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明确提出了近期抓规划、夯实基础,中期壮实力、全面建成,远期提品质、加速发展,到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目标,以更好地落实新发展理念,顺应西山人民的新期盼。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努力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打好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提升综合实力。按照“335”的产业发展工作思路,着力提升三项占比,降低三个比重,打造五个经济增长极。提升高原特色业态占比,降低内向低产业态比重;提升新兴环保业态占比,降低耗能低效业态比重;提升集约高效业态占比,降低粗放低质业态比重,努力打造楼宇总部经济增长极、商贸物流经济增长极、现代金融经济增长极、旅游业经济增长极和“大健康”产业经济增长极。打好经济提质增效攻坚战,激发增长动能。把草海北片区、螺蛳湾中央商务区等重点片区作为经济动能转换的主战场,通过强化项目建设、细化招商引资、优化服务保障等措施,确保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打好人居品质提升攻坚战,扮靓城乡面貌。协调推进“一核两翼三带四大产业园区”发展布局,推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实现“多规合一”,彰显出“滨水、历史、文化、生态”的城市特质。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建设美丽西山。全面推进以滇池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推进“微改造”工作,大力实施以路网为代表的“五网”建设,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推进“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西山。打好文化事业繁荣攻坚战,打造文化强区。加快实施“654”工程,大力推进农家书屋、群众性文体活动广场、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等文化惠民项目,加强家风、校风、行风建设,努力将西山建设成为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体系完善、人文精神凸显的文化强区。打好民生福祉改善攻坚战,提速共建共享。全面实施教育兴区战略,深化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落实扶持小微企业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努力让全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一核两翼三带四大产业园区”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一核
主城特色中央商务中心
两翼
海口工业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
团结城乡统筹示范区
三带
环滇池生态旅游经济带
团结-碧鸡-海口绿色产业带
昆安高速公路商贸经济带
四大产业
园区
海口工业园区
滇池西岸度假休闲区
昆明金融产业园区
昆明长坡国际物流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