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五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
2017
10/20
10:52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全区深度转型

中共五华区委 五华区人民政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当前全区正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区域深度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努力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华区作为昆明市中心主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和创新。我们从五华的实际出发,围绕“创新驱动、文化引领、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幸福和谐、跨越发展”总体发展思路,抓牢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确立了“建人文魅力核心区,筑产业升级新高地,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努力在产业转型、改革创新、内外联动、产城融合、生态建设、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治理等七大领域取得新突破。

我们将产业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按照“企业集中、平台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集群”的思路,构建区域产业功能承接互补、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一体化的整体联动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与城区发展方式同步转型。一方面,围绕省委“八大产业”和市委“188”产业布局,以大力推进中央商务区、五华科技产业园区和西翥片区“三大建设”为核心,发展高端产业为重点,着力做强第三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做精第一产业,促进全区经济由传统产业惯性带动转型为现代新兴产业加速拉动。加快发展都市经济,提升中央商务区品质;加速新型工业化步伐,壮大科技产业园综合实力;加快推进产城融合,攻坚西翥片区建设;以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产业梯度转移为抓手,筑牢发展载体,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城市更新为产业发展要空间、要功能、要活力,以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为重点,同时突出补齐短板,大力推动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集成配套,完成了《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启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昆明老街、南强街历史文化片区景观提升工作成效明显。稳步推进“五网”建设,积极推进重点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打造江岸小区、广南卫新村等10个“微整治”试点,城区管理短板不断补齐,城区品质和功能不断提升,为产业创造更优质的载体空间、为人才提供更友好的生活环境,重塑城市新形象。

2016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62.2亿元,占GDP比重6%,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开始凸显,尤其是在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的聚集引导下,园区15家众创空间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金鼎众创空间、北理工孵化器等3三家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标志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新格局在不断释放新活力。同时,我们着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科技等要素深度融合,推进金鼎山文化产业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推动M60文化创意园、108智库空间联动发展,打造“创新创业”核心高地;着力推动都市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彰显地域文化,放大翠湖、讲武堂、昆明老街等文旅品牌的影响力。还有通过重点培育厂口生物医药产业园,加快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推动昆明宝湾国际电商物流港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培育方面进展……使得结构完善、支撑有力、互为融合的“5+5”产业体系正显现雏形,全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五华区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重点改革领域和项目,在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在多个领域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昆明市创新型试点区建设通过验收,小微企业培育扶持工程成效显著。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带来一系列红利,市场活力不断迸发。

五华区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我们牢记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在改善民生上持续用力,努力使五华成为全市最干净、最有序、最安全、最文明的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推进庭院文化惠民实践。非遗、文物、名人故居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区内坚持像绣花一样精细抓好城区管理,让五华区更具品质、更加精致、更有温度。

五华区持续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把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到位,坚持抓好班子队伍建设,坚持抓严抓实党风廉政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廉洁五华,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提供坚强保证。同时我们结合实际,抓资源整合、抓保障下沉,城市党建基本资源和工作力量有效整合、基层组织政治引领和服务堡垒作用有效发挥,并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实干攻坚 建历史文化旅游生态圈

翠湖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数百年来,山望湖楼,河海相连构成了翠湖连贯绵延的文化景观带和水路通达的交通格局,圆通山、翠湖、洗马河、篆塘、大观河、大观楼、草海、滇池、西山连为一体,集中体现了昆明城市营建和山水文化的核心要素。历史上几经变迁让翠湖渐渐成了一座城市的生态之心、文化之心、活力之心,成为春城品牌形象的代言人。随着城市的发展,翠湖出现了包括水不再是活水,生态意义和历史山水格局特色大打折扣、价值意义未能充分展示等问题。随着位于云南大学正门附近的几个配电箱和通讯箱的移走,云大正门对面的省文联房屋正式动工拆除,翠湖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不仅如此,在不久的未来,诸如先生坡、沈官坡、景虹街、洗马河……这些翠湖周边的系列历史文化风貌将会以更好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自2016年12月8日《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方案通过以来,五华区根据省、市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按照“三年见成效、力争2020年完成”的工作目标,正全力开展翠湖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改造提升工作,将翠湖打造成为昆明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名片,建设“文化CBD”,打造“最昆明”文化地标和靓丽品牌。基于翠湖“云南省民族团结、生态建设、面向东南亚文化辐射的集中体现地,云南省文化品位的标志、对外文化辐射中心,昆明的老城之心”的定位,此次整治提升工作的主要思路为突出体现和彰显昆明乃至云南的历史文化,同时体现时尚元素,让翠湖的历史文化、近代文化、时尚文化有机融合、交相辉映。让翠湖“亮”起来、“美”起来、“灵动”起来。通过对先生坡、丁字坡、北仓坡等“十三坡”历史街巷风貌重塑,拓展和展示历史文化传承,延续昆明历史文脉。

改造提升包括三个层次,翠湖周边片区(包括翠湖、云南陆军讲武堂、省科技馆、卢汉公馆、袁嘉谷旧居等重要历史遗存)为核心,拓展至圆通山、文林街——昆明老街商业巷、云南大学等片区。项目将通过恢复历史景观格局,充分挖掘和系统展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翠湖文化核心区;建立特色突出、导引明晰的城市家具和标识系统;丰富业态、深挖文化积淀;完善交通体系;整治环湖界面与建筑风貌;优化夜景照明等措施来进行整治提升。整个整治提升共涉及项目30余个大项,目前正加快推进省文联地块征收和恢复洗马河历史水系等项目。

今年是“3年见成效”的首年,五华区年内将完成水质净化与治理、绿化景观整治提升、翠湖北门广场拆迁、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公园建设、灯光亮化、内部环境提升、“两坡一街”提升治理示范工程等10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将达10亿元以上。其中,水质净化工程,通过再生水补水与水质改善技术,优化连接管网,实施湖体核心处理系统工程和水生动植物系统工程,改善翠湖水质;绿化景观整治提升工程以春晓广场等为重点,依托原有植物增设特色开花乔灌木,通过疏绿透绿,丰富“翠”“绿”的层次感,提升景观效果的美感;翠湖周边线缆综合整治工程,对占用人行道、阻挡盲道的变压器柜、分线箱、配电柜及影响美观的架空线缆进行迁改;“两坡一街(先生坡、沈官坡及景虹街)”示范工程,提升业态、拓展空间,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展示老昆明人文记忆;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公园建设工程,突出刻画“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的历史文化主题情景,扩大公共开敞空间,配以具有明清历史特色的兵马奔腾的雕塑,重现“柳营洗马”景观;翠湖灯光亮化工程,借鉴西湖夜景效果,以15米以下照明和15米以上的高大乔木冷光源亮化为主,实施灯光亮化工程,形成轮廓分明、树影婆娑、翠绿通透的效果;翠湖北门广场片区改造项目,继承传统空间组织,构建集休闲游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当代昆明建筑街区;省文联改造项目,拆迁省文联原翠湖办公楼及住宅,进行公益性绿化改造,打通云大与翠湖之间的山水联系,恢复山水相连的格局。

前期,五华区已投入资金进行翠湖环路绿化景观建设,通过疏绿透水和适当增加绿化面积,形成了以上下两层结构为主,总体种植疏朗化、通透化的环湖绿化景观。八大工程目前进展顺利,省文联改造项目已经启动拆迁工作,完成后原址和相邻停车场将打造为一个全新的城市绿地空间;“两坡一街” 改造将用雕塑、浮雕等形式恢复其历史文化,部分用于装饰的雕塑已制作完成。

践行民生宗旨

提升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国庆节刚过,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昆明五华实验学校揭牌,五华区又多一所新型区属公办学校。五华区委、区政府采取“协议管理、整体委托、自主办学”的方式,引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落户春城,领办原五华区实验中学。实际上,自2012年以来,五华区不断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不断创新、丰富、完善全区基础教育的科学布局、规范管理和均衡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昆明五华实验学校揭牌,更标志着五华区教育向“优质均衡、高位均衡”阔步迈进。

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只是五华区践行民生宗旨的一个样本,在五华区,无论是就医、就学、住房、社会保障,还是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等事关民生大计,都在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提高着辖区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率。

五华区始终抓住民生改善这个最终目的不松劲,全力以赴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劳动保障方面,五华区以创业带动就业,累计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8.86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5.86万人,7.5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元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5.66万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为辖区4870户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实物配租和货币配租。自2017年3月份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来,五华区组织164名家庭医生骨干,采取3+X模式(家庭医生、护士、公卫医师+其他),将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色诊疗服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中,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以重点人群、特殊人群等为重点,有序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截止目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2万余份。自今年4月五华区启动医生结合工作后,纳入的试点社区共有10家,试点单位22家,签约养老机构20家。这52家单位的启动,将在五华区形成一张医养结合的网格,对辖区65岁及以上的常驻居民,重点是高龄老年人、独居老年人、丧偶老年人或老年经常智障者等提供一个以医带养、以养促医的养老就医环境。

同时,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多年来,五华区低保户补助标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全区低保对象中持证残疾人在原有低保待遇基础上全部上浮20%,并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农村60-79岁的老人,五华区自2012年开始率先实行给予每人每年240元的生活补助,2013年至今,五年来共发放34960人次8390400元。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机构数、床位数分别由2012年的4家和321张增至2017年的18家和1337张,增幅为350%和316.5%,平均每年增幅70%和63.3%;其中2017年还拟建2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转型,走出中心城区逆袭路

传统与新锐在这里交融、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在这里辉映,这里是五华区——昆明市传统中心城区之一,从全省第一个高新产业园区、第一个大型外商零售超市、全市唯一的商业步行街到如今成立全省第一个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全省第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从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先行区到科技创新示范区落地……近年来五华区获评云南省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然而,随着昆明的城市扩张,开始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格局的转变,周边各县区强势崛起,五华区发展空间日渐局促,困难和挑战拍打着昔日的“核心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华区敢于面对难题、勇于接受挑战,深挖发展内涵,把眼光瞄准产业转型升级这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围绕省委“八大产业”和昆明市委“188”产业布局,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大力推进中央商务区、五华科技产业园区和西翥片区“三大建设”为核心,发展高端产业为重点,着力做强第三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做精第一产业,促进全区经济由传统产业惯性带动转型为现代新兴产业加速拉动。2012年至2016年,五华区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从724.77亿元增加至985.4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6968元增加至3750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255元增加至16217元,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建设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调整步伐加快

三大建设扩展格局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既要深挖内涵、注重特点,更要处理好三次产业及三次产业内部“扩大增量”和“优化存量”的关系。

作为昆明市主城核心区之一,五华区目前商务楼宇总数已达186幢,亿元楼宇9幢,2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辖区设立了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辖区金融服务机构在全市的比重超过50%,成为全市、全省总部(楼宇)最为集中的区域,是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既是中心城区产业演进的必然规律,也是五华区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实现“南部做精”的重要手段。为此,五华区一方面力促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鼓励和引导传统商贸业以“互联网+”作为升级的重要路径,突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五华区力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围绕南屏步行街片区、翠湖小西门片区、红云龙泉路片区等重点商圈,以高端商贸商务资源为载体,加大统筹力度,完善商业配套,促进中央商务核心区服务功能辐射延伸。

经过3年的建设,金鼎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园区2016年3月3日正式授牌,目前吸引了包括东道品牌创意集团、猪八戒网、微软创新中心、360搜索、微想智森、云南电视台国际频道、盛策同辉、新浪乐居、掌上春城、捷利喷画等在内的430余家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已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广告、文化、创意、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产业的最佳聚集区。然而,这仅仅是五华区园区建设的一个方面,由园西、红云、金鼎、泛亚科技新区、石盆寺、厂口六大片区组成的五华科技产业园,整体上已经形成“一核、一带、五片区”的发展格局。园区先后引入的昆明联想科技城、上海绿地集团绿地云都会和绿地香树花城、中铁云时代广场、普洱茶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中船重工七○五研究所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成为五华区巩固烟草等传统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

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初见成效,庄园经济和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壮大,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43家。今年以来,西翥片区更是引入澳大利亚林奇集团、南京淳朴旅游集团开发的“云花谷昆明四季立体花园”项目入驻,为片区发展打造了生态旅游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新亮点。

改革创新继续深化

招商开放成果显著

过去的五年,改革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区委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农业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先后建立了“1+8+1”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架构,明确了8个领域232项共计519条改革举措。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五华区全面把握经济运行态势,精准发力, 打好政策组合拳,全力打造总部楼宇经济“升级版”,形成了“1+X”的政策体系。成立云南省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园——云南国融智创人工智能产业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领域改革。16家企业门店获批“云南省首批离境退税商店”。设立规模1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各级众创空间数量均位居省、市前列。

在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中,五华区举行了首届“五华最美少年”和第二届“五华榜样”评选工作,在地缘型社区全面建成“社区善行义举榜”,创建省级文明单位49个。文化体制、文化惠民、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卓有成效。在深化民主法制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中,五华区建立了51个人大代表选(片)区工作站,成为昆明市首家人大代表选(片)区工作站全覆盖的县区。从2014年起,五华区着力推动国家、省、市改革试点19项,并主动开展了区级7个改革试点工作。统筹推进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新萌学校“医教结合”区域实验项目等工作,打造出五华改革新名片,被认定为全市唯一一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四年来,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内资实绩330亿元人民币,外资实绩5.39亿美元。渣打银行、马来亚银行、恒生银行、大华银行、苹果直营店、费森尤斯、普华永道、宜家家居、澳大利亚林奇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企业入驻五华,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新城控股吾悦广场、首创奥特莱斯、猪八戒网、上海科华足球训练基地项目、云花谷等内资重点项目落地建设,部分已建成投入运营。西翥春湖国际、西翥桃园国际健康养生城、北京华联SKP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创文工作富有成效

从翠湖畔的翠堤春晓音乐会,到莲花池庭院剧场的情景剧《圆圆曲》;从南屏步行街的小剧场话剧,到“五华跑团”每月相约;五华大地,文化气息无所不在,举办了十届的昆明海鸥文化节更传达着的是这座城市的“绿色文化”和五华魅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精神命脉和坚实根基,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昆明的“文化之心”,五华区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壮大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文化繁荣的人文魅力核心区。

五华区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以需求为导向,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多层次、均等化公共文化供给,持续深入开展多种群众品牌文化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其中,每年的海鸥节更是雅俗共赏,既有高端优质的传统戏剧,也有接地气的昆明本土经典喜剧、滇剧、花灯、折子戏等,不少市民深切感受中国传统戏剧和现代情景剧的魅力。

与此同时,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五华区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把文化产业与都市经济、旧城街区改造、老旧厂房仓库利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相融合,分类指导,错位发展,打造了“昆明老街”“金鼎1919文化艺术高地”“同景108”创意产业园等一批省、市重点文产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五华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注册企业1200家左右,比上一年新增80余家;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73家,比上一年新增26家(待认定),占全市总量的33%左右。预计2016年规模以上文产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全区共有4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16年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62.236383亿元,约占昆明市的30%。

夯实执政基础 净化政治生态

岁月鎏金,党旗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华区牢牢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主旋律,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坚持不懈正党风、强队伍,从严从实强党建、促发展,把各方力量凝聚在鲜艳的党旗下,形成干事创业不松劲、作风建设不松懈的良好局面。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奋力拼搏、勇争一流,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的光荣征程上阔步前行。

抓源头、铸灵魂。五华区用好思想建党传家宝,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拧紧思想“总开关”。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拓展延伸。针对不同领域分层分类培育硬件完善、软件规范、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基层党建示范点。并按照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的思路,于2017年启动培育6条基层党建示范带建设,将28个示范点纳入“带”中培育,不断提升支部影响力战斗力。

抓基层、强基础。目前,五华区共有党组织1641个、党员20297名。立足自身特点,深化拓展区域化党建,五华区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在机关事业单位,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跨越发展当先锋,机关党建走前头”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开展“六型”机关建设,促进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持续提升;在街道社区,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小组、楼栋责任区、党员责任岗“五位一体”的垂直组织网络,以“1+N+1”组织设置模式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先后组建3个街道“大工委”、26个社区“大党委”,让辖区党组织、党员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群众。在“两新”组织,创新组建“兼合式”党组织,推行“双管双责”模式,将未转入党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编入“兼合式”党组织管理,并按照“一心一片”非公党建工作思路,通过板块式推进、放射状带动、网络化延伸,组建非公经济组织750个、社会组织99个 ,党组织的覆盖面大幅提升。先后实现街区、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党建实现“零”的突破,党员教育管理实现四个全覆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区党员全覆盖、党员积分制管理全覆盖、党员定期登记管理全覆盖、在职党员志愿者互联网管理全覆盖)。

抓队伍、严管理。五年来,五华区委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在急难险重工作中考察干部、在解决民生问题中识别干部、在项目建设中发现干部、在维护稳定中检验干部,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旗帜鲜明地树立了忠诚干净担当、不让老实人吃亏、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近三年来,在基层一线锻炼和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139人被提拔使用,161人被选拔交流到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占提拔交流干部总数的78.9%。目前,区管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具有街道工作经历的干部243人,占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53.8%。在干部选任过程中,五华区始终坚持执行程序从严、遵照制度从严,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在全市率先建立“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动议办法”等六个配套制度,完善《五华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不断完善科学严密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体系,坚决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同时,五华区着眼于干部选拔任用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强化制度执行落实,把从严要求切实落实到日常。建立问效型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巡察制度,着力将常态化、主题式的巡察工作覆盖到全区每一个科级领导班子和每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并于2017年实施巡察问题反馈制度,推动巡察成果转化、提升巡察工作实效。探索建立了特定岗位国家工作人员因私出国(境)工作“两级管理”“四级审核”机制,实现70余名市管干部、530余名科级干部全部入库报备和证件集中管理,对300余名其他岗位人员进行延伸管理,强化干部日常监督。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