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度假区:强力打造“大旅游”创新示范区
2017
10/18
09:52



永昌湿地


全域城市化


度假区全景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按照“规划引区、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兴区、文化活区”的总体思路,实践“1238”工作思路,为建设中国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高原生态宜居城区努力奋斗。5年一步一个脚印,突出增进民生福祉,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过去5年,全区服务业总收入由2012年的336.6亿元增加到2016年468.4亿元,增加值由2012年的131.1亿元增加到2016年178.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10.7亿元增加到2016年1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外资到位金额、接待游客量等各项指标均取得较大增长。

5年之变

过去5年,是度假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5年,牢牢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机遇,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多点支撑、多轮驱动的良好局面,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其中,度假区深入实施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计划,推进“智慧旅游”工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功打造了一大批旅游休闲度假项目,产业形态逐步完善,休闲度假格局初步形成。

海埂片区开展传统旅游度假产业项目提升改造,建成洲际酒店、金成财郡、中电投云南总部、天盟农资总部、和韵休闲中心、珏满天下等产业项目,提升改造工程海埂公园、昆明航天疗养院、昆明海埂体训基地、红塔体育中心,全面推进龙御公馆、福悦商务楼、序古美术馆、公园1903、滇越铁路公园等项目;大渔片区批复经典湖院、经典名院、创意湖畔苑等旅游项目,逐步形成特色饮食文化中心、商务休闲中心、文化休闲中心、滇池文化娱乐广场、珠宝玉石设计创作基地等综合旅游产业集聚区。

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度假区将旅游业作为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增长极,巩固以“高原康体休闲”“民族文化”两大品牌为支撑的旅游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为核心、“D帆船”集体商标营销为支撑,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文化体育创意产业、金融商贸服务产业、总部经济基地四大产业类型齐头并举的度假旅游产业融合集聚的发展新格局。

度假区将文化产业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品牌兴区、品牌强区的积极作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辐射力。2011年,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民族村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荣膺“云南省改革开放30年最具魅力文化品牌”殊荣,曾获“绿色中国·2011年杰出创意环保概念奖”和2012年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奖。

到2014年末,度假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3.18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4%以上,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突破4亿元,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文化产业的效益已初现。

几个之最

砥砺奋进的5年,度假区获得的之最不胜枚举。

获得了“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度假区”“2014‘美丽中国’十佳度假区称号”“2015中国旅游厕所革命10大先锋”“中国养老养生示范基地”“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生态建设最美

“哟!来昆明想去哪里走走,去最美的中国湿地走走吧!”每当走进永昌湿地,杨柳依依,花木扶疏,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令人流连忘返。

自度假区“生态立区”确定为全区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坚持实行城市生态绿化绿线管理,全面综合整治8条入滇河道,建设滇池湖滨生态带,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提升。

截至2016年10月30日,度假区建成区绿地率为52.82%,绿化覆盖率为56.80%,人均公园绿地63.65平方米。此外,道路、河道绿化率均达100%;完成退塘、退田3174亩,退房26.1万平方米,退人2263人,相继建成永昌湿地、盘龙江西岸入湖口湿地、捞渔河湿地等湖滨生态带,共计4655亩。

特别是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区域内植被覆盖率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为主、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 2016年,滇池湿地被央视评为“中国最美湿地”。

如今,度假区的生态建设已经成为昆明市的样板,人均绿地面积为昆明全市之首。先后荣获“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度假区”“绿色中国·2011年杰出创意环保概念奖”“2014‘美丽中国’十佳度假区称号” “2015中国旅游厕所革命10大先锋”“中国养老养生示范基地”“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

全域城市化最先

持之以恒推进全域城市化。继2009年,度假区全面实施实体化管理。肩负着加快园区产业发展和创建现代城市生态示范样板重要使命,针对辖区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问题,确定以海埂片区“城中村”重建改造和大渔片区“迁村并点”大渔欣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全域城市化发展任务,在昆明全市率先一步实现全域城市化。

目前,海埂片区除1个片区不具备启动条件,以“微改造”方式进行改造外,剩余7个片区9510套约110.8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已全部建设完成并已交付使用,安置群众涉及五个社区4489户,13467人;“四退三还一护”安置房项目——“静海园”对所涉及的回迁群众1625人1763套678户全部进行了搬迁安置。

大渔片区“迁村并点”项目——大渔欣城一期工程已于2012年全面竣工,目前整个地块正在基础施工。对涉及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四退三还一护”、河道整治、招商引资项目范围内农房以及危旧房392户、1028人实施了搬迁安置。

随着全域城市化的推进,度假区先后投入超过100亿元,建成大渔片区连接主城和行政中心的环湖东路、古滇路南段、渔浦路三条主要道路,环湖东岸截污干渠工程、捞渔河污水管网工程以及配套的捞渔河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完成大渔欣城周边中心小学、卫生服务中心、大渔公园等多个配套设施项目建设。

全面实行实体化管理以来,度假区发展空间从过去的10平方千米拓展到47.5平方千米,产业经济也以两位数的增幅在持续增长。2016年,全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7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亿元,实现旅游收入17亿元,接待游客1285万人次,分别为2008年的5.3倍、6.5倍、4.3倍和2倍。

今后,度假区将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加快推进海埂片区“城中村”重建改造、大渔片区“迁村并点”和“四退三还一护”,加速推进园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为昆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深化改革最有力

改革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是推动度假区开发建设的内生动力、是增强福祉改善民生的最大红利。

2014年9月,度假区管委会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到云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改革决策部署,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把改革作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

度假区以经济领域改革作为重要的突破口,着力研究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从推进度假区国有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及项目落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持企业发展等方面提出稳增长、促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度假区改革工作在事关度假区开发建设、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题起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紧紧围绕度假区“1238”工作思路,出台了一批“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度假区把申报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重点改革事项来抓,捞渔河湿地引入市场化模式管理,明确“企业动作,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按照“委托管理、企业运作、服务外包”形式进行运营管理。目前,湿地公园已经达到“以园养园”的目标,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全域旅游融合最快

为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步伐,根据《度假区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度假区将推进旅游资源有机整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全面推进旅游转型升级。今年,度假区通过稳步推进滇池环湖生态、旅游、文化“三圈”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完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建设,通过推进旅游资源有机整合,来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同时,梳理汇总旅游业发展奖励扶持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度假区21条稳增长政策措施以及《度假区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度假区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扶持实施办法》《度假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度假区客栈管理办法》,吸引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落地度假区,推动旅游产业新一轮发展。

按照旅游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度假区将加快实施旅游产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作用,坚持“旅游+”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形成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过去5年,度假区旅游接待人次由2012年的1042.1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1285.1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12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7.6亿元。

文化创意最新

五百里城市音乐节、云南民族村、茶文化大观园、大师会滇池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度假区海埂片区,已经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项目。

这得益于度假区不仅将“文化活区”明确为自身的发展战略之一,而且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突出旅游休闲度假特色,充分展示高原春城气候、历史文化、高原体训和民族风情优势,重点加快发展以旅游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新突破。

度假区管委会表示,全区每年将从财政预算中安排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扶持文化创意、软件信息服务与新媒体技术、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区域特色鲜明创意企业等符合辖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招商条件的企业发展,并将成长型文化企业纳入度假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十三五”期间,度假区要立足自身实际,打造以创意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特色文化品牌,突出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集聚,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精品,以文化特色铸就文化产业品牌。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年增加值1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5%。

展望未来

今后5年,度假区将努力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之地、绿色养生之地、避暑避寒之地、运动健康之地为一体的“大旅游”业态创新示范区,探索走出一条旅游度假型园区全域旅游和全域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示范区。

其中,2016年到2018年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夯实度假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2019年到2020年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阶段,实现度假区“经济规模、产业培育、生活质量、社会文明、生态环境、体制机制”迈上新台阶。

宏伟蓝图已绘就,扬帆奋进正当时。

度假区将通过5年努力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打造大旅游产业新业态和新品牌;到2020年,度假区实现产业增加值28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7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区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6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68.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区服务业总收入达到73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张楠/文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