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推动文化繁荣 舞动云南形象
2016
12/12
10:18
推动文化繁荣 舞动云南形象

民族舞蹈


推动文化繁荣 舞动云南形象

《吴哥的微笑》剧照


推动文化繁荣 舞动云南形象

送戏下乡


推动文化繁荣 舞动云南形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云南省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财政资金助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财政厅2015年共安排全省文化事业费23.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1%。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广覆盖,云南省实施了重大公共文化民生工程,201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4.44亿元,重点支持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文化资源共享、农村免费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书报更新、“四馆一站”免费开放等重大公共服务工程,进一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安排重点文物保护资金4.098亿元,加大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抗战遗址进行抢救保护支持。投入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投入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2000万元,用于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优秀作品创作补助和奖励以及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升级和利用。

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方面,省财政每年安排文化惠民专项资金6000万元,省文化厅把文化惠民项目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坚持“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为主旨的理念,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惠民示范村等为重点,创造了以腾冲大村为典型的“文化惠民”与服务“三农”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新路子,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目前,全省建成文化惠民示范村419个、农文网培学校1375个、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300个。“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文艺院团通过“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送戏下乡活动,每年为基层群众演出1万多场次。并成功打造了“大家乐”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农民工文化节等四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许多地方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被广大群众称为“永不落幕的舞台”。截止2015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8个、乡镇文化站1416个,达标率分别为80.4%、74.5%和50%。

特色文化产业开花结果

一根绣花针,带动一个刺绣产业的发展;一把小锤,敲出一个蜚声中外的银器工艺品加工村。广大云南城乡,随处可见色彩亮丽的刺绣、制作精美的金属手工艺品、古朴典雅的陶器、令人叫绝的翡翠制品、雕刻精美的木雕工艺品……以“金、木、土、石、布”为主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热潮涌动、遍及城乡,成为城乡旅游市场乃至走出国门的新宠,成为云南各族群众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质上档,创新驱动、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动力源。

立足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突出云南民族文化特色,体现时代特征,顺应市场需求,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融合,实施思路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数字化,努力打造“文化云南”品牌,云南省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云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涌现了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示范村、示范企业、销售示范街区。目前,云南省营业收入上亿元的文化企业有89家,拥有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34个,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企业30个、知名品牌46个,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20个,特色文化产业示范街区5个。“绝不能失去发展机遇,必须奋发努力、开拓创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确保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云南省计划到2020年,把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要门类,培育出多个年产值上千万元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示范区,使其成为带动就业、活跃文化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提升云南文化影响力的惠民产业。

“文化大篷车”开进村村寨寨

一支支文艺演出队伍,常年乘着文化大篷车,穿行在崇山峻岭、城市乡村进行惠民文艺演出,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能听到观众开心的笑声、热烈的掌声。这是云南省文化厅组织实施的“中国梦·云南情·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的场景。

5年来,云南省文化厅安排的6支省级“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演出队伍乘坐由国家财政部、文化部统一配发的流动舞台车,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为边疆各族群众送去惠民演出,带去了欢乐、带去了文化。他们走遍了云南所有乡镇,行程上百万公里,奔赴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的1368个乡镇,演出近2000场,观众达1000多万余人次,创造了云南省省级院团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力度最大、影响最深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如今,“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已经成为云南一个响亮的知名文化品牌,和“艺术客厅”“高雅艺术进校园”一起逐步形成了覆盖乡村、城市、学校的立体惠民演出网络。

崛起高原的云南影视产业

不久前,云南题材、云南制作、云南出品的电视剧《锻刀》在央视播出,收视率创同期全国第一,成为央视“收视王”,并创下央视今年电视剧收视新纪录。通过这部电视剧,全国的观众进一步认识了云南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云南坚持把繁荣影视创作、发展影视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来培植,努力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让“云南题材”“云南摄制”在国内影视界形成冲击波,迅速成长为云南最具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业态。

2005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云南省作为全国唯一的省域影视产业实验区,云南省先后投资建成了元谋影视基地、彩色沙林影视基地、河口影视基地、元阳梯田影视基地、哀牢王宫影视基地、玉龙湾影视基地、天龙八部影视城、束河影视基地等十多个影视基地,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使得每年有近百个影视剧组到云南拍片。今年年初,省委宣传部、省文产办、省财政厅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云南影视发展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加大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每年扶持2-3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历史文化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的重点电影电视剧;对在云南备案、立项且云南作为主要出品方,在国内外著名影视节或全国性评奖中获奖的、展现云南形象的电影电视剧,纳入云南获全国性国际性文艺作品表彰范围。

良好的政策,完善的服务,推动着红土高原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继《花腰恋歌》《爨碑残梦》等获国际大奖的少数民族优秀影片之后,近年引入合作伙伴拍摄制作的电影《情比山高》又将在全国公映;《独龙之子高德荣》《杜鹃花红》等主旋律电影,走红全国银屏;云南本土影视机构拍摄的《舞乐传奇》《锻刀》《铁血英雄路》等在全国热播。

民族文化精彩纷呈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省文艺创作环境的不断优化,云南文艺舞台精彩连连,涌现出一大批精品,提升了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文化体制改革后,云南省歌舞剧院“事转企”培育的第一个旅游演艺项目《梦幻腾冲》,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法,至今已演出3100多场,观众超过100多万人次,收入6200万元,被省内外专家誉为演艺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的范例。作为中国文艺院团第一个“走出去”的国外驻场演出项目,代表柬埔寨最高规格和水平的音乐歌舞史诗《吴哥的微笑》,用梦幻般的舞美科技和新颖的艺术手法,复活了柬埔寨古代王朝的辉煌,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为之惊艳。截至去年年底,共演出1923场,46个国家97.33万人次观看,总销售收入超过1.96亿元人民币,年度收入为349.8万美元,创造了中国演出团体在国外驻演时间最长、观看人数最多、收入最高等多项纪录。2012年,该演出被柬埔寨政府授予“旅游服务特殊贡献奖”并列入柬埔寨精品旅游全球推广名录,向全世界推广。

2015年5月1日,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开幕,《哈尼古歌》作为2015年中国馆唯一驻场演出节目,登上了璀璨的国际舞台,共演出1000余场,吸引了100多万人次观看,其中包括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爱尔兰总统麦克·希金斯等多国政要,成为世博会上最受关注、最具特色、观看人数最多的节目之一。

2012年以来,云南戏剧界不断开拓创新,打造精品。玉溪滇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打造的大型原创滇剧《水莽草》,足迹遍及祖国各地,获中宣部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以及剧目奖4项大奖。云南省花灯剧院打造的花灯剧《走婚》在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展演中获优秀展演剧目,入选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展演剧目。《秘境云南》《阿诗玛》《诺玛阿美》《刀安仁》《傣秀》《心语香巴拉》等一台台气势宏大、场景绮丽、音乐优美的大型民族歌舞,塑造了云南美好形象,折射出云南民族文化的晶莹美丽。

文化“走出去”迈出新步伐

10月13日,中国国家文化部、云南省委宣传部和新知集团共商共建共管的文化传播项目“金边中国文化中心”在柬埔寨落成,11月2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与印度《先锋报》共同举办的英文版《中国·云南》新闻专刊合作签字仪式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从11月起,《先锋报》将每周刊登一个整版的《中国·云南》新闻专刊,在印度全境发行。云南“走出去”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从1996年与美国《国际日报》合作《今日云南》专刊开始,20年来,《云南日报》先后创刊了法国《欧洲时报·中国云南》专版以及13份用中文、英文、缅文、印尼文、柬埔寨文等不同文字的《美丽云南》新闻专刊;到今年为止,随着我国唯一用对象国家文字出版发行的综合性月刊泰国文《湄公河》、老挝文《占芭》、缅甸文《吉祥》、柬埔寨文《高棉》(都创刊于1992年)和“云桥网”正式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承办,形成了一个拥有面向8个国家5种语言传播的13份新闻专刊、4份期刊和2个多语种网站的云南对外传播全媒体矩阵。 2011年10月以来,云南新知集团分别在柬埔寨金边、老挝万象、马来西亚吉隆坡、缅甸曼德勒、斯里兰卡科伦坡、泰国清迈、尼泊尔加德满都、南非约翰内斯堡以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共开设了九个国际连锁华文书局。到2020年,新知集团将在东南亚、南亚、东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国家建设20个以上华文书局,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创办于第2届南博会期间的中国·东南亚·南亚·昆明作家论坛,已成为“荟萃作家精英、挖掘文化黄金、促进人文交流”的人文交流新平台。一方面,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作家代表走进论坛,交流创作经验,走进云南大地,带来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云南作家代表们也走出国门,到南亚、东南亚国家去交流、采风、学习,创作文学作品。据悉,越南、泰国、印度等国家已经在系统翻译《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以及唐诗宋词的基础上,把翻译领域延伸到了鲁迅、茅盾、赵树理、巴金、铁凝、莫言、贾平凹、王安忆、树才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上,其中就包括了云南作家黄尧、于坚、存文学等的作品。

星光闪耀彩云南

云南作家们自觉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火热实践,辛勤耕耘,奋发进取,勇攀高峰,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在繁荣发展云南文化的华章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他们传递了云南声音,舞动了云南形象。

云南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中国文学史的副本,特别是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更能体现出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极大提升、民族伟大复兴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的强大国家背景之下,文学的繁荣和蓬勃之力。如今,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本民族的书面文学作家,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还形成了本民族的作家群体;15个特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作家,有自己本民族的中国作协会员。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数量增长迅速,目前省作协有近一半会员来自少数民族群众。他们当中有多人次获得过少数民族文学的最高奖“骏马奖”。2016年8月,云南省又有3位作家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为汉语写作获奖人数最多的省份。近年来,云南省作家中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已经有5位作家;范稳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成为他第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云南一大批青年诗人的崛起,更是令人惊喜和注目,2014年,中国作协的“白皮书”中首次出现了“云南青年诗人群”这个概念。云南诗人雷平阳几乎囊括了包括《人民文学》《诗刊》的年度大奖等中国最重要的诗歌奖项。除此之外,于坚、张庆国等作家也频频获得各类全国性的文学奖项,使“文学滇军“的整体阵容和活跃创作呈现出新人辈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繁荣景观。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