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责任考核,确保规划落到实处。为确保滇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落到实处,云南省建立了从省、市、县的多层次领导协调机构,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了与总量控制相适应的统计、监测与考核体系。每年对规划实施进展、水质情况、排污总量和环境管理等情况进行评估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未通过考核且整改不到位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该地区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层层进行考核,层层进行追责,有效地推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二、突出重点难点,全力抓好滇池治理。滇池治理既是云南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滇池治理作为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抓,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推进。先后十多次召开现场调研会和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滇池治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治理思路和目标,推动实施了环湖截污及交通、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入湖河道整治、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六大工程”。截至2015年11月份,昆明主城区建成1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达到146.5万立方米)、5569公里市政排水管网,环滇池建成97公里环湖截污主干管渠和10座配套雨污混合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为55.5万立方米);实施35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1万公顷,建成885个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施“四退三还”,新增加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公顷;完成滇池底泥疏浚1213万立方米;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累计向滇池补水10.4亿立方米。
三、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工程治理措施发挥效益。项目早一天建成,环境效益早一天发挥,水污染防治目标就早一天实现。“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加大协调督促力度,着力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一是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为了简化审批手续,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省政府出台了解决项目落地困难的政策以及项目集中审批、项目并联并审等制度,要求对土地、规划等前置要件齐全并经过专家评审的项目,在10个工作日批复可研报告。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特别是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的项目,明确开工、竣工时间,对不按时限推进的项目,对相关部门采取约谈、通报和问责。三是加大项目建设监管力度。对使用政府补助资金的项目,开展稽查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项目单位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政府补助资金依法依规使用。截至2015年6月底,滇池101个规划项目(总投资420.14亿元)已完成53个,在建35个,前期13个,累计完成投资280.39亿元。三峡库区及其上游114个规划项目(总投资51.93亿元)已完成28个,建25个,前期61个,累计完成投资15.96亿元。
四、加强资金筹措,缓解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资金短缺是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最大的瓶颈制约。“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千方百计、综合发力,着力解决项目“资金难”问题。除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的支持以外,采取多种方式拓宽筹资渠道。一是加大省级财力投入,省政府每年安排6亿元支持滇池治理项目建设。二是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了30亿元的滇池治理企业债券。三是建立PPP项目库,将滇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治理项目纳入其中,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推荐,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四是搭建融资平台。建立了云南省商业银行贷款重大项目储备库和云南省保险资金运用项目库。每年召开全省重点建设项目政银企对接会议,筛选符合融资要求的项目(其中也包括滇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治理项目),向各大金融机构推荐。五是充分发挥滇池投资公司等投资平台公司作用,采取项目贷款、融资租赁、信托贷款等方式,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
五、狠抓政策配套,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出台了创新资金筹措,提高污水处理收费,加大土地、金融、税收支持等7个方面的政策。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调整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指导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提出:将全省污水处理费指导标准由0.8元/吨调整为1元/吨(要求最低达到0.8元,最高可为1.2元);对社会资本参与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营的企业,从污水处理费中提取0.2元/吨用于管网建设贴息补助。这些政策对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健全法规制度,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一是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云南省牛栏江保护条例》、《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制定重点流域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产业发展目录,引导企业按规划、按目录投资发展,推动滇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保护治理迈入科学化、法制化、长效化的轨道。二是完善滇池治理的工作机制。重点实施统筹协调制、目标责任制、督办督导制、专家咨询制、公开公告制、河(段)长责任制等6项制度,确保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落实到位;健全“河长巡河日”制度和“河道三包”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入湖河道及其支流沟渠的长效管理和督促检查。进一步理顺排水管理体制,加强对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重点污染源的监管,确保治理项目充分发挥应有效益。同时,严肃查处污染河道和湖体的各类违法行为。三是加大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环保检查力度。每年均组织对牛栏江等重要河流进行专项检查。通过深入排查流域内企业环境隐患,督促落实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废水“零排放”工作要求。特别是针对牛栏江昆明寻甸段总磷指标异常升高的问题,组织查清了污染源,对相关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
七、广泛宣传动员,形成保护治理合力。强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宣传动员,努力营造全社会治理和保护的良好氛围。重点在滇池治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动员和宣传活动。一是招募了1万名滇池保护志愿者,参与和监督滇池保护治理,形成强大的群防群治聚合力。二是积极发挥主流舆论作用,应用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全方位开展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报道。三是开展了“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放鱼滇池保护生态行动”,“滇池文艺宣传巡演”等活动,引导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参与滇池保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