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引发了国内外对中药的关注。
近日,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匾牌,该公司的“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云南省传统中药首次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引发了各界人士对做强做大云药的期待,同时对云药产业的发展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怪相:守着“药物宝库”愁发展
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和“药物宝库”之称,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数量居全国之首,中药资源品种有6559种,占全国的51.4%;在全国现有野生植物药材中,云南占80%;在全国150万种昆虫生物资源中,云南占55.3%;全省天然药物原料资源种植基地437万亩,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红河灯盏花等建立了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准。丰富的药业生物资源与25个少数民族医药养生文化,共同造就了云南药物资源优势。
然而,药物资源优势并没有做强云南中药产业。去年云南省中成药销售收入187亿元,仅占全国销售收入的2.6%,是吉林的15.4%,是四川的36.9%,是贵州的71.5%,与全国、发达省份甚至周边省份比较,都有明显差距。去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工业产值348亿元,仅占全国的1.4%,只有2家医药企业进入全国100强。究其原因,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事业部副总经理苏豹总结了四点:一是整体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弱;二是新产品创新研发能力较弱,获得的新药生产证书太少;三是原料深加工能力较弱,基本处于初加工阶段;四是产业人才紧缺,基础研究滞后。省文化厅副巡视员魏斯庆认为,云南作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中药产业受到的制约更为突出,许多少数民族医药因缺乏文献记载而面临生存危机,大量珍贵医药文物与文献资料因保管不善而遭到毁弃或流失,对中医药传统知识随意滥用时有发生,中医药传承队伍较弱,许多从业人员和传承人素质不高。
建言:让文化源头活水激活中药产业
为会聚各界人士智慧,探讨如何让云南中药产业发展成为兴滇富民产业,11月底,云南省政协举办了云南中药产业发展研讨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积极为云南中药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专家毕昌献认为,云南中药文化包含了以兰茂《滇南本草》为代表的药文化、傣药文化、彝药文化、以云南白药为代表的药文化和以三七天麻为代表的药文化,弘扬云南中药文化,对于推动云南中药产业发展、建成民族文化强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省文化厅专家魏斯庆建议,云南中药产业要跨越发展,就要从中医药文化这个源头活水上下功夫,加快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加强中医药文化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普及和对外交流力度。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熊磊则提出,将最具有云南特色的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大健康和大旅游两大特色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建设“中国梦”的边疆篇——健康美丽云南(大香格里拉)。
机遇:借“一带一路”东风促进中药产业
云南地处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西南前沿,云南中药产业具有独特区位优势。2007年以来,云南省在开展湄公河区域传统医药合作方面已取得重要突破,与泰、老、缅、柬、越等五国举办过七次传统医药交流大会,有过数十次数百人的互访交流与项目合作。
在云南中药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裴盛基建议:云南要尽快制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传统医药合作计划,重点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传统医药合作,尽快筹建“湄公河传统医药学院”,主动对接中科院正在开展的东南亚科技合作项目,争取将传统医药合作纳入“院省合作”的框架内。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孙永林提出:云南要积极开拓中医药产业国际市场,要建立中国—南亚东南亚传统医药展示平台、资料库、数据库,建立中国—南亚东南亚传统药物种质资源展示中心和濒危、珍稀传统药物种质资源库,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国际南药资源可持续开发,以中药标准促成中药国际化。
为发挥云南“药物宝库”优势,将中药产业培育成富民兴滇新兴产业,今年5月,云南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今后云南中药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7年,全省中药(民族药)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00万亩;营业收入过300亿元企业集团1户。到2020年,全省中药(民族药)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建成国际化天然药物产业基地。
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代表省委省政府在研讨会上表态说:要充分发挥云南中医药资源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健康持续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任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