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解析云南经济发展困境
2021
11/17
15:18

作者:劲草

近日,各省份相继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没有太大意外,引领经济增长的依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更没有太大惊喜,西部、东北地区增速依然垫底。领跑全国增速多年的云南、贵州、西藏也没有带来好消息,未能实现经济大幅反弹。

云南前三季度增长8.9%,排全国第15名,与全国的增速差距从上半年0.7个百分点扩大至前三季度0.9个百分点,不仅没有实现赶超,差距还扩大。出现这样的情况,上半年尚能归结为去年疫情冲击带来的基数干扰,目前更多是云南产业困局的真实写照。

高光时刻

近年来,云南迎来较为高光的时刻,随着能源产业、铝硅产业的布局投产以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经济总量迅速做大,先后超过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广西、天津等6个省份,全国排位从历史最低第24位猛升至第18位,直逼云南最好时期——1999年,当时云南经济总量排全国第17位。如若继续保持“十三五”时期的增长势头,云南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就超过辽宁、重庆或不是难事。

但,所谓高光之下必有暗影。开局之年,云南的经济大幅回落,这已不是单单用基数能解释的问题。这和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专家之前的预判相背离,原因在于一场疫情叠打破了全国区域经济格局,充分暴露了云南产业发展的困境。

如,经济增长仍然以政府的基建投资拉动为主,城镇化建设缓慢,烟草、电力、有色苦撑云南工业近30年,高耗能产业遍地开花,国企改革缓慢等,尤其是工业过早衰退带来的产业萎缩。

同时,一些新的隐患也在暗流涌动。如,工业投资下降过快,制造业规模缩小,大型水电建设基本接近尾声,铝硅产业对电的需求触及天花板,吸引全省人口最多的昆明开启房价疯涨模式,拉动资本迅速向房地产开发靠拢……

疫情之年,又叠加了一大堆新问题,如“能耗双控”对高耗能产业的制约,疫情防控对边境贸易以及旅游业的深度影响,政府债务问题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居民收入以及旅游人口对市场消费的影响等等。

就笔者看来,这些短期问题或将制约云南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如若处理不好,更将有可能成为云南经济增长的一个分水岭。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之年,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来说尤为重视,从系列州市现场办公会、州市经济汇报会等消息可以看出,云南上下已是下足了功夫。


追溯历史

云南形成规模化的现代工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当时多以军阀、政府主办,主要以采矿业、纺织业、手工业等为主,制造业以简单的火柴、皮革等日杂用品为主。

抗战时期,随着国家工业经济向后方转移,云南迎来短暂工业蓬勃发展期。一大批军工企业落户云南,云南当时已经能制造出飞机、光学仪器等较为先进的工业产品。但随着抗战的结束,很多工业企业重新迁回内地,云南错失宝贵机遇。“三线建设”时期,落户云南的企业也不多。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军转民”以及烟草的崛起,云南工业再次迎来春天。当时市面上紧俏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甚至是汽车,云南本土企业均能制造。工业“五朵金花”盛极一时,尤其是烟草产业,不仅从河南手中抢过了“烟草王国”的桂冠,更是走出了国门,直至亚洲第一,形成了“云产卷烟一统天下”的辉煌局面,全国70%的名烟来自云南。

靠着工业的支撑,云南经济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新高度。尤其是财政上,云南不仅实现了自给,还是少数能对中央财政有所贡献的省份。1992年,云南财政收入排全国第7位,工业占经济的比重达到前所未有高度——接近40%,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一。

但差不多也在上世纪末,由于高层干部换届、经济体制僵化、市场环境变化,云南经济迎来至暗时刻。随着“五朵金花”相继退出市场,烟草产业市场占有率收缩,云南工业比重迅速下滑,给整个云南经济带来巨大隐患。此后,云南经济增长连续十多年全国垫底,总量迅速下滑至全国第24位左右,工业占比萎缩近一半。

对一个国家而言,只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才能源源不断地给经济造血。工业连着农业、服务业及其他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基础再造功能,离开工业谈发展其他产业都属根基不稳。

对一个省份而言,工业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云南这样一个拥有4700多万的人口大省,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经济基础差、产业薄弱、农村人口收入低,人口返贫风险大,单靠农业、旅游业或者其他产业都不足于解决云南落后欠发达的实际,甚至都难以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因此,解决工业问题才是破解云南产业发展的关键。

对于云南这样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尤其是需要重塑工业的发展地位。今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非常准确地指出了发展中的短板,即“产、城、人”三大问题。但要解决人均GDP、城镇化率、工业占比等问题,云南不仅要面对调优结构的问题,还要继续面对做大经济总量的问题。


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近几年,云南高层领导在发展经济上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借助水电优势引进了一大批铝硅材及新能源产业,但一些产业已触及天花板。就笔者看来,既然眼前的各种措施暂不能解决困局,不妨从历史中去寻找一些答案。

上世纪八十年代,云南开始产业模式探索。远离沿海地区、交通不发达、人才匮乏,是制约云南发展的主要短板。但云南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比如水能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民族文化资源等等。云南只能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深挖资源潜力,用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产业道路,这是当时云南高层领导对云南发展的判断。

于是,云南先后提出了生物、水能、矿产和旅游等支柱产业,尤其是把生物产业放在了第一位,并在省政府下成立了著名的18生物资源工程办公室,简称“18办”。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烟草、水能、矿产和旅游已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总结起来就是几句话:

一是“扬长避短”。先天的短板和天生的优势决定了云南的发展道路会区别于内地,所以采取了比较务实的产业政策,以开发优势资源为基础,做强做大有色、水电等产业。

二是“集中火力”。确定支柱产业后,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给予扶持,如云南把当年有限的外汇、用电和交通都集中起来为烟草产业开路,从而推动了烟草在全亚洲的霸主地位。

三是“锲而不舍”。云南目前已经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离不开早期持续且稳定的政策跟进,如旷日持久的水电项目、矿产开发项目、畜牧业培育等。有些项目不可能立竿见影,从规划到立项再到投产产生经济效益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高层的持续推进。“18生物资源”,当年就因后续没有跟进被搁置……

云南要发展,基础在工业、关键在产业,并且只能走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但在已经失去了做大做强某些产业的机会后,云南不能再花大力气引进,盲目引进只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近年来,各省份都有自己的产业规划目标,比如贵州的大数据、重庆的产业三大工程、广西的“百千万”计划等等。云南要更多地利用自己的能源、生物、矿产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等优势产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注:本文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文章数据来源于国家级各省官网公布数据以及部分史料。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