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怒江州商务局
2013
05/29
21:59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祖国西南的一块边陲之地,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北部同西藏接壤,西面与缅甸毗邻,东部和南部与迪庆、丽江、大理、保山等地区相连,辖泸水、福贡、贡山、兰坪4县,地处东经98°39′。99°39′、北纬25°33′-28°23′,东西最大横距15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20.4公里,总面积14703平方公里。怒江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白、彝、景颇、傣、藏、纳西、回、汉等12个民族,其中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是主要分布在怒江的4个少数民族。怒江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24%.在云南省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据1999年统计,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31人,人口总数为460 527人。自治州州府设在六库,距云南省会昆明市647公里。

怒江州是我国地貌景观极为独特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十分富集的地区,有"东方大峡谷"、"物种基因库"、"世界雉鹊乐园"、"社会发展活化石"等众多称誉。

怒江州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接合部,峡谷风貌举世罕见,摄人心魄。境内云岭、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四座大山夹澜沧江、怒江、独龙江三条大江,构成了切割很深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峡谷,全州以高山峡谷为主要地貌特征。怒江大峡谷雄浑壮美,澜沧江大峡谷空旷寥寂,独龙江峡谷神秘幽远,怒江大峡谷全长300多公里,平均深度约3000米,堪与美国科多罗拉大峡谷相媲美,因此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大峡谷"。怒江大峡谷位于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山高谷深,滩多水急,可谓"-滩接一滩,一滩高十丈,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在巍峨连绵的大山上,冬季覆盖着积雪,春夏遍布草甸和花海,山上镶嵌着许多神秘的高山湖泊,悬挂着珍珠般洒落的飞瀑流泉,在江边和山腰的竹林里,掩映着座座村寨,陡峭的山坡布满了耕地和牛羊。站在大峡谷中段福贡县利沙底乡的怒江西岸,可以观赏到在高黎贡山亚娜尼峰海拔3362米高处飘渺的云烟和无尽的苍穹之上,一轮石月高悬于天,当地人称为"亚哈巴",即石月亮。石月皎洁剔透,神秘莫测,令人退思万千。在石月下的傈僳村寨里,至今流传着许多洪荒时代的古老爱情传说。

驱车到达怒江大峡谷的北端,有一块美丽、富有、神秘的坝子,藏语称为"丙中洛",意思是藏族居住的村寨,西藏的喇嘛称丙中洛为"甲格里拉",意为"佛教圣地的一块飞地"。

在这块坝子里,藏、怒、傈僳、独龙、纳西、汉6个民族共居,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各民族原有的原始宗教多种宗教并存,人们和睦相处,无争无斗,各种宗教相互宽容,互不相扰。这里雪山环抱,江河为池,土地肥沃,民风纯朴,风光迷人,犹如世外桃园,人们过着极其安详的田园生活。从六库到丙中洛,饱览三百里怒江大峡谷风光,如同观赏到一幅山水画,一幅云雾图,一幅民族风情的长卷。

在三大峡谷,还可以看到六库土司衙署、片马二战坠机残骸、吴符岩画、腊斯底岩画、匹河飞来石、碧江故城、知子罗八角亭、怒江老虎跳石、怒江第一湾、怒江石门关、喇嘛教普化寺、卡娃卡普山高山冰湖坠机、独龙江月亮大瀑布、溜索吊桥、兰坪锣锅箐丹霞赤壁、营盘街杨玉科将军府邸、沧江书院等神奇的自然美景和民族历史文化景观。

高山深壑的立体地形,还造就了怒江明显的垂直气候,也使这里保存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我国主要的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在怒江从海拔738米到海拔5128米的垂直空间里,聚集了北半球从南亚热带到高山苔原带的各种气候带的土壤和植被,具有完整的植被垂直景观和多种多样的森林植物类型。

怒江森林覆盖率达44.1%,灌木林地覆盖率11.1%,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怒江的植物种类繁多,是我国寒、温、热三个气候带兼备的物种基因库。已知高等植物900多属,3000多种,野生药材l200多种,竹种有10属50种,花卉有250多种。中国三大名花报春花、杜鹃花、龙胆在怒江分布的有215种。云南八大名花山茶花、杜鹃花、报春花、兰花、木兰、龙胆、百合花、绿绒蒿在怒江分布的有394种。州内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额危植物有桫椤、珙桐、秃杉3种,秃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有18种,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植物有四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为各种动物的繁衍生长提供了适合的条件,目前已知境内有脊椎动物488种,其中鸟类288种,有8种为世界颜危种。兽类128种,爬行类动物30种,两栖类动物24种,鱼类44种。怒江境内有位于泸水县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位于福贡、贡山两县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两个保护区总面积为627万亩。怒江可谓是一个草木任意长、动物自由生的动植物家园。

怒江众多的少数民族和特殊的地理、自然、文化背景,使这里的民族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特色,每一个到过怒江的人对此都有强烈的感受。

怒江各民族的服饰都色彩斑斓,傈僳族妇女头戴"欧勒"帽,上穿右衽收腰的短衫夹袄,下着麻布长围裙,喜欢以珊瑚珠、贝壳、玛瑙、银币作为身上的装饰物,显得古朴而美丽。

男子的传统装束,常以黑布或蓝布包头,外穿下垂过膝的麻布长衫,手不离弯弓,腰不下佩刀。怒族女子以"红藤勒首"和身披"怒毯"为特征。男子穿着敞襟宽胸、袖长到膝的布袍,腰系布带,裹麻布绑腿,喜佩长刀、箭包。独龙族在诸民族中独具一格,男女都身披五色独龙毯,剪短发,妇女有"纹面"的习俗。普米族女装似白族,男装似藏族,腰勒竖条彩带。景颇族的服饰极其鲜艳。勒墨(白族支系)姑娘爱穿从胸襟至背后都绣花的衣裳。每种服装各具特点,恰似百花争艳。

怒江各民族都热爱生活,性情豪爽,能歌善舞。傈僳族喜唱民歌,他们的民歌有不同的曲调,其擅长的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兴趣。怒族擅长即兴编唱,以琵琶、口弦和短笛作伴奏。独龙族把调子当作第二种语言,每逢喜庆节日都要唱歌对调。怒江编排了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白族等民族的八套民族舞,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

怒江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庆。傈僳族每年的"阔时"节要喝同心酒,边歌边舞,不醉不归,还要举行"爬刀杆"的活动。沪水县的傈僳族每年春节在登埂温泉举行"澡塘会",男女不避,温泉同浴。怒族在各种节庆里,要进行杀牲煮酒祭祀活动;在杜鹃盛开的"仙女"节(也称"鲜花"节),要到仙女洞祭祀,这是怒族母系氏族社会尊祟女性的一种遗风。独龙族在每年的年节"卡雀哇"要举行十分隆重的"剽牛祭天"庆典.跳锅庄通宵达旦。

怒江少数民族的饮食起居习惯别具一格。傈僳族居住的干栏式竹木楼,俗称"千脚落地房";贡山的怒族居住"石片顶房";独龙族住木垒房和竹蔑房;普米族为木楞房和方匹房;白族则是院落布局。在饮食上,傈僳族、怒族主食是包谷砂稀饭,喜欢在炭火上烧烤食物。北部的傈僳族、怒族和藏族一样都喝酥油条。傈僳族特别喜爱饮酒,一到秋后,家家户户都要煮酒,酒有"布汁"、"杵酒"两种。此外,独龙族、普米族、白族等也有各自风味独具的饮食。

在农村,傈僳族男性的命名按阿普(老大)、阿邓(老二)、阿开(老三)、阿此(老四)、阿迭(老五)等排列;女性按阿娜、阿妮、阿恰、阿杜等排列,长大后再另起学名。怒族的取名也按排行关系,有男女之别。独龙族没有姓氏,还保留有母子(女)连名的遗迹。新中国建立前独龙族仍以妻姐妹婚为主要的婚姻缔结形式。

总之,怒江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民族风俗博物馆,各种引人入胜的民族风情都在这块土地上展示。

早在远古时期,怒江流域就是古人类活动的走廊。在怒江中游保山境内发现和出土的唐子沟旧石器晚期遗址,说明距今8000年以前,怒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而在怒江州境内云岭山脉中发现的兰坪马鞍山、玉水坪两个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及在怒江上游福贡县和泸水县发现的大量已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原始岩画遗存表明,距今三四千年以前,人类在怒江州境内的活动已十分频繁。

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中国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怒江地区成为云南省疆域范围的一个部分。现在的泸水、碧江、兰坪等地当时分别属于在云南设立的益州郡嶲唐、比苏二县的管辖范围。福贡、贡山属在四川西昌设立的越嶲郡边徼地。东汉时期,汉王朝的统治进一步向滇西扩展.

在今保山设置永昌郡,管辖今滇西、滇南及缅北广大地区,怒江地区属永昌郡管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代,云南是蜀国一部分,怒江地区分属蜀国的永昌郡和云南郡。唐宋时期,云南先后为南沼蒙氏和大理段氏地方割据势力统治达500年之久,怒江被纳入南诏、大理地方势力控制范围。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在唐代以前,尚无关于怒江自然、人文的文献记载。从西汉到唐代,怒江地区虽被纳入中央封建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统治范围,但从未在这块区域里直接设治,说明这块"西北极边之地"人口很少。怒江作为一个地理名称,最早见于公元8世纪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也称《云南志》),因此,《蛮书》是迄今为止记载怒江情况最早的一部历史载籍。元代文献记载,怒族在唐代就已生活在怒江、澜沧江流域,称"卢鹿蛮",唐以后称"潞蛮"、"弩人"、"怒子".一般认为,怒族是怒江地区的土著居民,怒族自己认为,怒江因怒族居住于此而得名。除怒族外,怒江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大都是在元明清时期迁入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在唐代是"乌蛮"部落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分布在今四川西昌地区和云南丽江地区东部。在15世纪的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部分傈僳族在养氏族首领"括木必"的带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落居于澜沧江和怒江两岸。19世纪,傈僳族的鼠、虎、熊、猴、雀、蛇、羊、蜂、鸡、鱼、菜、竹、麻、木、梨、霜、火等17个氏族又相继迁入怒江。现居住在独龙江地区曾被称为"绣面部落"的独龙族,最早活动在金沙江、澜沧江一带,他们自称是从"太阳出来的方向"搬迁来的。分布在兰坪县和泸水县南部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白族,属于大理地区白族先民的后裔移居而来。普米族是在13世纪随元世祖忽必烈取滇,跨革囊渡过金沙江进入丽江,以后又迁徒到兰坪。在沪水县居住的彝族是18世纪中期前后由大理永平、云龙、巍山等地迁入,兰坪县的彝族是20世纪初从四川大凉山和云南小凉山迁来。

怒江境内的景颇族有峨昌(他称茶山)和浪速两个支系,分布在沪水县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在明代这里设立茶山长官司之前,景颇族就已居住此地。泸水县南部在明代就有傣族居住,称"摆夷"。贡山县北部丙中洛地区的藏族,是清乾隆初年从原西康省迁来,迄今有200余年历史。汉族迁入沪水县的时间在明末清初,是从保山、云龙等地迁来,进入福贡、贡山是在民国初年云南地方政府组建"怒俅殖边总队"进驻怒江以后。

元朝是中央王朝直接在怒江境内设治之始,至元十二年(1275)在今兰坪县设立"兰州"。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授白族罗氏为兰州土知州,隶丽江木氏土知府,标志明王朝在怒江地区开始推行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的土司制度。从明万历到清乾隆年间,明清两代又在今泸水县境内分封了六库、老窝、登埂、卯照、鲁掌5位土司,分隶云龙土知州和永昌府,福贡、贡山等地尚属部落群体,北段曾受西藏察瓦龙土司管辖,南段受维西康普土司和叶枝土司管辖。怒江的土司制度,前后承袭23代,历500多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明清两代在怒江地区分封土司,由土司"管地管民"'这与这一时期怒江人口大量增加有很大关系,也反映出中央封建王朝越来超重视对怒江地区实行比较直接和更加有效的管理。

1910年12月,怒江发生了云南各族抗击英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我国领土的震惊中外的"片马事件"。面对英帝强占片马、"东进北上"的阴谋,怒江各族人民执矛张弩,誓死保卫国门。

辛亥革命成功后,以蔡锷为首的云南地方政府迅速组建"怒依殖边总队"开赴怒江驻防实边。殖边队在泸水将五土司属地合并成立"鲁掌行政公署",在碧江、福贡、贡山成立知子罗、上帕、菖蒲桶3个"殖边公署",后改为"行政公署",在怒江全境设县治;通过开道路、办学校、兴商旅,促进了怒江的开发,推动了怒江各民族的社会前进,实现了怒江的边防巩固。

1928-1933年,民国政府将鲁掌、知子罗、上帕、菖蒲桶4个行政公署改为沪水、碧江、康乐(1935年改为福贡)、贡山4个设治局。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5月,侵占腾冲的日本侵略军沿怒江而上进犯泸水,疯狂杀戮准备渡江逃难的无辜百姓,炮击江东的六库土司衙署,大肆烧杀淫掠,犯下滔天罪行。在日寇占领泸水县怒江以西地区两年的时间里,怒江各民族军民反抗日军的占领,阻止日军强渡怒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浴血斗争,直到最后驱逐和消灭入侵之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怒江人民赢得翻身解放,豪迈步入社会主义。沪水、兰坪先后被划人怒江地区,1957年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怒江被喻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是指怒江社会在l949年以前还分别处于原始公社到封建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等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发育程度很低,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怒江过去被称为瘴疠之区、不毛之地,曾荆棘丛生,瘴疠盛行,饿浮遍野,一片荒凉。

今天的怒江,已发生巨大变化,昔日封闭的峡谷,如今涌动着商品经济的大潮;昨日的羊肠鸟道,扩展成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公路大动脉。沉寂了千百年的云岭,已开发出亚洲第一铅锌大矿。英军曾修筑营盘的片马,今天崛起为一座边贸繁荣的新城。

怒江目前仍是一个比较贫困、很不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但怒江同时又是一个矿产、水能、生物、旅游等资源十分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当前,怒江正紧紧围绕扶贫攻坚这一中心任务,按照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依靠科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巩固农业、林业两个基础产业,改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强化教育、科技、卫生、城镇设施等社会基础事业,着力培育能够带动全州经济发展的矿业和可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畜牧业两个支柱产业,循序渐进,滚动发展这一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扶贫攻坚。

怒江正敞开胸怀,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客人,来领略这里的美丽风光,来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来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以期望,在新的世纪里,怒江大峡谷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一个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样和的崭新的怒江形象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怒江州商务局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0886-3629935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