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切换
新闻
昆明:工业新版图主打“融合牌”“外向牌”
2016
10/27
15:07

《昆明市“十三五”工业产业布局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主要目标 


五廊道示意图

从《关于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2010-2020)》到《关于调整优化全市工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修订版)》,再到日前印发的《昆明市“十三五”工业产业布局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近年来,昆明对全市工业园区布局的思考从未间断。

这当中,滇中新区的“全面托管”与“融合发展”,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因为如此,《规划》明确,将深度推进昆明市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优化“4+4”产业布局,破解全市工业产业布局不合理、园区主导产业同质化等问题,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构建全市工业产业布局合理、定位明确、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工业版图不断优化

“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关注昆明市工业发展的人们不难发现,其工业版图近年来一直在不断调整中。

2008年,《关于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出台;2010年,市政府印发实施《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2010-2020)》。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块状片状发展的“三圈两轴多板块”工业产业布局体系架构。

2014年开年之初,昆明市政府即印发《关于调整优化全市工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按照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总体要求,强化构筑以“圈层”为产业发展梯度,以“工业板块”为空间布局脉络,以“工业园区”为发展载体的工业布局体系。除规划主体功能各具特色的内、中、外三个工业发展圈层外,还统筹规划布局六大工业走廊,并明确按照“一区一主业”的要求优化园区功能定位。

随后不久,滇中新区全面托管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办事处,对全市工业布局和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也打破了“三圈层、六大工业走廊”的工业布局。新的形势下,昆明市决定调整原“三圈两轴多板块”工业布局框架,依据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条件,构筑“一核两翼六板块”工业布局体系,这才有了后来的《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修订版)》。

201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滇中新区,此后不久,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决定建立“省级决策领导、新区独立建制、市区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明确滇中新区与昆明市的权责,通过全面发挥滇中新区政策优势和昆明市生产力要素集聚优势,努力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

在此背景下,《规划》提出,将优化调整原有“一核两翼六板块”工业产业布局架构,构建全市工业“一极双核多园五廊”的总体空间新格局,形成以昆明市为辐射中心,优势互补、区域协同的合作分工体系。

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工业版图不断调整,但“十二五”期间,全市仍然初步形成工业由城区集中向郊区转移、以分散布局向工业园区集聚的阶段性变化,逐步形成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支撑的工业发展空间体系。数字显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09.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6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83.8%提高到2015年的86.8%。

不过,全市工业布局仍然存在产业布局分散、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主导产业不明确、配套支撑能力弱等诸多问题,工业园区整体发展呈现“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的弊端,“十三五”期间,全市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就“产业布局分散、集聚效应不明显”而言,全市大部分省级工业园区产业特色不突出,部分园区规划主导产业多达3—7个,直接造成园区产业定位与发展思路不清晰,加上缺乏有效的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导致重点产业布局分散,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截至2015年,在全市18个工业园区中,仅有昆明高新区、五华科技产业园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百亿,多数园区总量规模偏小。

展望“十三五”,我国宏观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省在国家发展和开放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昆明市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既迎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等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区域竞争加剧、企业搬迁难度大等诸多挑战。

可以预见,随着曼昆大通道全线贯通、泛亚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长水国际机场航空枢纽作用逐步显现,昆明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工业园区有条件,也有必要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深度推进区域协同,为推动全市在更大空间和更广领域实现赶超发展承担先锋主力军的作用。

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机遇与挑战之下,《规划》提出,以强化昆明市与滇中新区的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完善区域功能定位为支撑,以优化“4+4”产业布局为主攻方向(即化工产业、冶金产业、非烟轻工业、烟草及配套产业4个传统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4个新兴产业),共创滇中新区新兴增长极、打造两大研发创新驱动核、增强省级园区对工业的支撑地位、加快老城区园区转型升级、延伸区域辐射廊道,构建全市“一极双核多园五廊”的工业总体空间格局。

《规划》从规模总量、园区发展、产业集聚、绿色集约、开放合作5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目标,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外向型发展的布局格局。此外,按照“园区主导产业明确,一片区一主业”的总体要求,《规划》还提出,围绕全产业链,深化区域分工、强化区域合作,整合产业发展空间、优化“4+4”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重点在新兴产业领域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园区之间、片区之间特色化、协同化发展格局。

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例,《规划》提出,将依托经开区和高新区,加快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抢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服务等高端环节;依托嵩明杨林经开区、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高端电力装备,打造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兴承载区;依托安宁工业园区、海口工业园区(海口片区)、晋宁工业园区(晋城片区)、富民工业园区(白石岩片区)、宜良工业园区(木龙片区)、寻甸特色产业园(羊街片区)等省级工业园区,建设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细分领域产业聚集区及产业配套协作区。通过强化园区之间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打造整合先进装备制造业研发、整机生产、关键零部件加工和系统集成服务等产业链环节的布局体系。

先进装备制造业如此,其他产业同样不例外。纵观整个《规划》不难看出,产业集群、统筹兼顾、产城融合、绿色集约、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始终贯穿其中,而《规划》在引导相关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的同时,也注重强调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以形成有利于各县(市)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联动发展的机制,在全市层面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格局

一极双核多园五廊

“一极”:市区融合,共创滇中新区新兴增长极

重点以嵩明杨林经开区、空港经济区、安宁工业园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园区为承载主体,以建设区域协同载体和开放辐射中心为核心,提升新区产业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全方位合作,利用开放合作引进外源性项目,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石油炼化、石油化工、磷盐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实现清洁化发展;做大以国际金融、国际商贸、保税物流、通航制造、出口加工、文化会展等为主体的临空经济产业,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以产聚人、以产促城、产城融合,把滇中新区建设成为支撑昆明、带动全省跨越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双核”:高端引领,打造两大研发创新驱动核

以昆明高新区为核心,打造云南省科技创新示范区。发挥昆明高新区作为全省创新要素最为密集、新兴产业最为聚集、对外开放走在全省前列的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打造一个科技创新驱动核,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全省工业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建设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开放的窗口。

以昆明经开区为核心,打造云南省智能制造示范区。发挥昆明经开区在全省装备制造领域价值链处于相对高端、产业链较为完整、创新链协同较强的综合优势,以应用为抓手、装备为支撑、网络为纽带、平台为载体、数据为驱动,紧密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化升级,打造云南省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区。

“多园”:分类指导,强化工业园区多点支撑

因势利导,加快老城区园区转型提升。依托五华科技产业园、盘龙都市产业园等园区,加快推进有色金属冶炼、非烟轻工等存量产业转移退出,增强园区对高端要素的聚集功能,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服务化、轻型化转型,培育发展研发、设计、投融资等总部型、服务型、知识型环节,带动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园区转型提升。

提升层级,打造全市工业新兴承载区。依托海口工业园区、晋宁工业园区、呈贡信息产业园、呈贡工业园区、宜良工业园区、富民工业园区、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等园区,作为主城区工业疏解承接地和新增工业项目重要承载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级,打造全市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城乡统筹,构建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依托寻甸特色产业园、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禄劝工业园区、倘甸产业园等园区,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体区域,大力发展农副食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中药材产品初加工等特色产业,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助推贫困县摘帽,实现以工促农、以产富民。

“五廊”:区域协同,延伸五条工业辐射廊道

增强昆明市对全省工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沿铁路、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线路,以玉溪、楚雄、曲靖等为节点城市,以省级以上园区为节点园区,推动产业要素沿轴向聚集,打造主城—晋宁辐射玉溪、普洱经济走廊,主城—宜良—石林辐射红河、文山经济走廊,主城—安宁辐射楚雄、大理经济走廊,主城—嵩明—寻甸—东川辐射曲靖、昭通经济走廊,主城—富民—两区—禄劝辐射攀枝花经济走廊五条辐射廊道,初步构建形成以昆明市为辐射中心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主体框架。

举措

七大工程

构建产业新格局

《昆明市“十三五”工业产业布局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提出,将实施创新产业链招商工程、主城区企业搬迁工程、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工程、腾退资源改造利用工程、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园区大数据建设工程、“双创”环境建设工程等七大重点工程,以构建全新的发展格局。

创新产业链招商工程。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以产业链延伸为方向,强化产业链招商,通过引进产业链核心企业,吸引产业配套企业和服务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高新区生物医药品牌、经开区装备制造品牌、嵩明杨林经开区汽车品牌、安宁工业园区石化品牌等品牌化经营园区为引领,以品牌立区,加大品牌招商力度,建设特色集群;组织举办国外及国内发达城市的投资说明会,特别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梯度转移项目。

主城区企业搬迁工程。根据片区改造规划及计划安排,分期分批,推进主城四区异地搬迁技改项目的搬迁工作;重点抓好一批带动性、支撑性强的项目有序搬迁,合理引导重大项目搬迁新址的选择决策;加快推进云铜集团搬迁异地技改项目进程,探索形成行业领军企业异地搬迁的成功模式;针对不符合主城区功能定位的传统产业,按照园区产业定位,实现行业的“组团搬迁”。

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市场需求,支持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空港经济区等重点园区积极面向南亚东南亚,布局生产基地和贸易基地,建设一批外向型特色产业园区、物流基地;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园区对接,探索采取“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模式,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依托以园区为节点的工业对外辐射廊道,促进工业园区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等滇中经济圈各州市工业园区的联动发展,推进园区间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

腾退资源改造利用工程。加快推动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及主城区内工业园区土地腾退,针对效益低、耗能大的传统工业企业以异地置换、回购补偿、关停并转等方式进行“腾笼换鸟”,盘活存量土地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于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和整治主城四区腾退的工业企业厂房、老旧建筑、废旧仓库等布局或建筑格局较为完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工业遗产,以及东川、寻甸等远郊区县存在的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等遗存,实现功能再造,重塑全市工业产业竞争新优势。

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对寻甸、禄劝、东川等发展较为落后的工业园区,重点强化对外交通建设,构建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路网框架,形成产业要素集聚和流动的有力支撑;对高新区、经开区、呈贡信息产业园等建设相对完善的工业园区,重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信息服务支撑能力;鼓励园区合理建设标准厂房,吸收中小微型企业到工业园区聚集发展。同时,提升园区服务配套能力,完善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促进金融、科技、物流等生产性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升级,并推动园区绿色发展。

园区大数据建设工程。以“互联网+”为手段,整合园区工业企业数据、行业数据、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容量资源、基础设施配套、重大项目等工业布局相关信息,以大数据、云平台为支撑,建立全市园区建设管理数据库;运用全市“多规合一”成果,搭建全市产业布局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实现多部门、跨部门之间的数据整合、互联互通,为优化“4+4”产业布局提供强力支撑。

“双创”环境建设工程。在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呈贡信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以创新工场为代表的创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形成天使创投、创业社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等多种创业服务模式;建立区域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与运用;进一步落实“多证联办”登记制度,整合行政部门资源,优化审批工作流程;加快园区服务大厅建设,提高对入园企业的服务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